沈丽新

儿童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合力。这些年,很多学校都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但仅靠几次教育讲座,对儿童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教师是“儿童成长的陪伴者”,那幺家长就该是“儿童成长的支持者”。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远远超过教师的预设与想象;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则明显滞后于孩子的成长速度。

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在儿童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及时发现、善于创造各种契机,更好地推动家长对儿童提供成长支持。

一、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听见“成长支持”

很多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大型家长会,内容一般分成两部分:专家的家庭教育讲座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如果时间充裕,可能还会邀请个别优秀学生的家长进行教育心得的分享。如果是在“家长开放日”举行,一般会多一个“家长陪伴孩子上课”的环节。

但是家长会的时间比较短,每个家庭也只能出席一个家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和家长的分享都非常有限。这样的交流与分享基本上是“从点到面”的辐射,互动性几乎是零。当然,在家长会之外,教师们也会做家访工作,但这个家访又是“从点到点”,缺乏开放性。那幺,有没有一种教育行动是介于家长会和家访之间的呢?

有!比如分批组织亲子活动。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四个小组,每组10个左右,分批开展亲子活动。分组的原则是:家长按照我提前列出的活动时间(都安排在周六上午),选择自己有空的那天,自主报名。地点一般选在学校附近的开放公园,大草坪上、树林里、湖边。活动当天,孩子和家长都参加——还可以带上自己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甚至是宠物。当然,大家也会带上野餐垫和各种零食、水果。

这样的活动,没有讲台与课桌椅,没有制作精美的PPT,没有捏在手里的发言稿,没有“只有优秀学生家长才有资格发言”的限定。大家不需要正襟危坐,气氛非常轻松。这些活动成了孩子们的狂欢,也促成了家长和教师的畅谈。我们每次约好的活动时间是两小时,却常常会延至三小时、四小时……

小Z同学的妈妈告诉大家:沈老师说孩子上课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提醒我在家里不能很看电视了,孩子的上床睡觉时间一定要控制在晚上9点之前。可是孩子跟爷爷奶奶睡,我自己要带二宝睡觉。我劝说公公婆婆晚上早点关上电视机,却难以严格做到。最后,我跟长辈沟通好,下定决心,每周一上班把电视遥控器带到单位,周五下班再带回家。我现在按沈老师说的,每天晚上花半小时陪孩子一起读书,晚上9点全家强制性熄灯。半个学期后,沈老师说孩子的注意力明显集中了,成绩也上来了。——家长们纷纷点赞,表示学到了一招。

小W同学的爸爸妈妈分别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感觉使不上劲。我发现他们夫妻之间的沟通有点问题,开始碎碎念:“改变孩子,请从改善夫妻关系开始。”“爸爸妈妈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今天没白来,受益匪浅。我们太需要您的帮助啦!”这是小W爸爸给我的留言。

别的孩子都玩在一起的时候,小K同学却在边上迟疑、不敢加入。我说:“妈妈亲眼看到孩子的情况了吧,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到晚上10点回家,孩子的开心与不开心都没法找人诉说,情绪没有出口,就越长越胆小。他得到的成长支持太不够了!”——小K同学的妈妈下定决心调整夫妻俩的工作时间,并向孩子保证:“从今往后,每天晚上爸爸妈妈至少有一个人陪你吃晚饭。”——欢呼之后,小K同学逐渐开朗、积极起来。

转头看到小L同学的爸爸,我随口说:“小L同学很爱学习。只是他不敢开口请爸爸支持他的英语拓展学习(为他播放相关课文视频)。这幺爱学习的孩子,爸爸可要多多支持啊!”如果我准备家长会讲稿,未必会想到这幺一句话。因为英语拓展学习是孩子和家长自愿的,我从不强求。——这句随口而出的话,让小L同学的爸爸从此每天记得给孩子播放视频,孩子的英语成绩渐渐从“良好”进入“优秀”。

…………

这些非正式的分享,是这样鲜活、生动。孩子需要抱团成长,其实家长也需要——而教师应该是组织家长抱团成长的人。

二、统计活动数据,让孩子看见“成长支持”

学校经常会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孩子在家长的支持下参与。这样的活动对于家长而言,有时候是一种负担。对于教师而言,统计班上学生是否及时参与活动,也是一种负担。如何把这样的负担转化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呢?也许可以请学习的主体——学生来推动。

“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我们需要老师和爸爸妈妈的支持。”我向学生传达这样的观念,也向他们解释:“我每节课都提前好好准备,对你们的每次作业都认真批改,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支持。”“爸爸妈妈督促、提醒你们完成各种学习和活动任务,也是对你们的支持。”

我会及时统计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并制作成“星星榜”,张贴在教室里。“星星榜”上的计分情况是我用文字记录的,但是那一颗颗“星星”,是孩子们自己亲手贴上去的。贴满“星星”的“星星榜”格外闪亮,我请孩子们轮流在榜前拍照,然后把照片发给家长,并留言:“孩子得到的每一颗‘星星’,都代表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支持。”

虽然每次统计“星星榜”的各种数据并打印、组织学生逐一粘贴,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是让孩子看见父母是如何支持自己的,这是多幺有意思的事!陆续有孩子告诉我:爸爸妈妈表示要更支持我了。

三、关注各种细节,让家长学习“成长支持”

那些对孩子的成长支持不到位的家长,有的是没有时间,有的是没有经验——在他们自己当年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体验到充足的支持,做父母之前也没有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对于这样家庭的孩子,教师要多帮助。对于这样家庭的父母,教师要少指责,可以含蓄地引导他们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升到三年级后,学生每天要默写的词汇量陡然增加,随之而来的正确率也成为一个问题。我在“晓黑板”开了一个专题讨论:“没有天生的优秀,只有全力支持孩子学习的父母。经过了解,那些默写经常全对的孩子背后,爸爸妈妈的支持都非常到位。请大家多多分享如何对待孩子的默写。”在家长们一条条的跟帖里,大多数是分享自己的经验,也有家长留言:“学习到了!原来要这样帮助孩子准备默写啊!”班上的默写情况确实越来越理想了。

班上有几个男生的鞋带经常松开,这样当然很危险——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每天我要提醒好几次让他们系好鞋带。我建议这几个孩子的家长给孩子穿魔术贴的鞋子,或者再对孩子强化系鞋带的方法。第二天,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学生的鞋带被绑成了麻花辫,再也不会拖到地上了;另外一个学生的鞋带被缝好、固定在打结处,再也不会松开了。我给这两只鞋子拍了特写的照片,发到班级讨论组:“这两位妈妈真是费了心思!”

有一天,我拍了两张铅笔袋的照片发在讨论组,并留言:“第一个铅笔袋里,是削好的十几支铅笔,孩子一整天都不用担心铅笔不够用。第二个铅笔袋里,只有4支铅笔。其中3支是秃的,另外一支短到握不住。请大家说一下:哪个孩子得到的支持到位?也请大家猜猜:今天默写单词全对的是哪个铅笔袋的小主人?”没有家长回复,但是第二天,很多同学铅笔袋里都装满了削好的、长长的铅笔。

升入三年级后,很多孩子购买了新的校服,但裤子都偏长。我拍了两个孩子裤管的照片,发到讨论组,并留言:“一个孩子的裤管,被细细密密地缝好,他的行动就很自如。另外一个孩子的裤管没有缝起来,他只能自己往上卷起来。哪个孩子得到的支持更到位?大家猜猜哪个孩子整理东西更有序、做事情更有条理?”第二天,另外那个孩子告诉我:“老师,我妈妈把我的裤管缝起来啦!”

教室里设置了“反思椅”,我还把贴着“Thinking Chair”的角落拍照,发给家长们看。遇到不遵守规则的孩子且提醒后再犯的,就请他们去“反思椅”上静坐——有时候是课间,有时候是课上。虽然我说过“谁被老师请到‘反思椅’上静坐反思,我就要拍照给你们爸爸妈妈看了”,但是我又总心软,“这次就先原谅你一次,不拍照发给你爸爸妈妈了”。结果,孩子倒挺老实,自己告诉我:“我告诉爸爸妈妈,今天被数学老师请到‘反思椅’上去了。”我很好奇:“你爸爸妈妈说什幺了吗?”答案真是让我意外!“爸爸说这个办法好!还要在家里也设立‘反思椅’。现在已经在网购专门的椅子了。”我还未来得及点评,边上又有孩子喊:“我爸爸妈妈看到老师拍的‘反思椅’后,就在阳台上也放了‘反思椅’。我和妹妹都被请去坐过啦!”……原来教师在教室里的教育行为,会被家长复制到家里。可见,家长其实是很愿意跟着教师的建议去进行家庭教育的。

期末质量分析的时候,我总是要加上两条,“少抱怨学生”“少指责家长”。教师要真正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多思考这两点:少抱怨学生,多去教导;少指责家长,多去引导。这样,家长和教师才会真正形成一股合力,去真正有效地支持孩子成长。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