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瑞兵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以来,我国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而这一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特别对那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以下简称“海归”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就各高校对海外留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进行梳理研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新时代高校“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智联招聘《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可知,近年来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意愿增强已是趋势,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学术体制与学术环境正在逐步变革和完善,努力与国际水平接轨[2],为了吸引和留住“海归”人才,高校往往在薪酬待遇、科研基金、晋升等方面给予了“海归”教师优于本土教师的待遇[3],当前以高等院校为代表的教育单位已经成为归国学子优先选择的行业(见表1),高校中“海归”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新时代高校里的普遍现象。

表1 2021年海归优选职位行业分布

“海归”教师往往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选择投身教育事业,相比于那些本土教师,由于海外留学经历使他们受到了国外的学术环境、经济政治环境乃至文化价值系统的熏陶,在其回国之后,除了带回在国外学到的专业知识、思维方式之外,往往还要面对不同文化体系与价值观的冲击。通过对唐山地区“海归”教师的走访,我们也发现了他们往往要用一段时间来适应国内的政治生态文明和学术环境,而类似的不适应性本质是文化的不同,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说海外留学生就完全被西化了,但是在“拔节孕穗”阶段,青年人在异域文化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各类非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并容易弱化对中华文明的践行,因此回国后他们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并花费一定的精力,才能更好地融入工作和生活中。

结合“海归”教师的具体情况以及当前高校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本文概括出新时代高校“海归”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高校缺乏针对“海归”青年教师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方案

随着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我们通过网络信息检索可以发现,很多高校采取了包括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思政培训、深化价值引领等措施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继而强化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但对“海归”青年教师在留学阶段未接受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却少之又少,各高校鲜有能针对“海归”青年教师的特殊性制订符合“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诉求的实施方案,浮于表面的思想政治提升措施不能有效解决“海归”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特殊性问题,也不能有效提升“海归”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二)部分“海归”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4]。传道者自己首先要信道、明道,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海归”青年教师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往往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一定的高度,常常流于形式,把思政教育工作排在了职称晋级、核心论文发表、专业进修之后,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提升说得多、做得少,加之当前培训大多采用网络化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吸引力不足,影响了“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在推进课程思政方面,不少“海归”青年教师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形式主义严重,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三)部分“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欠缺

通过搜集网络信息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升,部分家庭希望孩子获得海外优秀教育资源,提升子女素养,增加就业机会。在问卷调查中,87%的高校留学生是通过自费方式出国留学的,而这些在思想理论体系方面尚未完全巩固的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国外的许多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观念,本质上根植于资本主义制度,其部分内容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价值理念是有冲突的,还有一些消极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等,与我国的社会道德规范相悖[5]。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海归”青年教师对西方的价值观往往能够侃侃而谈,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并未表现出积极态度,且所阐述内容较为肤浅;部分“海归”青年教师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目标,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不在意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5];部分“海归”青年教师政治活动参与度热情不高,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入党积极性不高,对高校教师应知应会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知之甚少。

(四)“海归”青年教师潜在思政优势发挥不足

实践出真知。“海归”青年教师在两种不同制度文明下的生活学习经历,使其比本土教师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均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在两种不同文明的对比中,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海归”青年教师的这些亲身经历和感悟原本应该成为非常好的思政宣教素材运用到课程思政之中,形成一种真实而有效的课程思政宣讲材料,学生也乐于听到这些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的见闻和感悟,但通过对相关教师走访调查以及对有关学生的走访可知,大多数“海归”青年教师并不善于将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因此他们在课程思政中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新时代“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提升策略

(一)加强对“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视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办好我国高校教育的抓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消极应对[6]。高校应不断提升“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环,影响并提升整个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为更好地引进、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水平,高校还应积极主动关心“海归”青年教师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制定师德师风常态化联络制度,畅通联系渠道,实行师德师风定期排查,制订有针对性的提升方案,引导教师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二)强化“海归”青年教师提升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识

1.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是每一名“小海龟”到“大先生”的基础梁柱的认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师队伍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组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水平是教师队伍应有的底色,是每一名“海归”青年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梁柱。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优秀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无不是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满腔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融入国家的建设发展之中,终成人生楷模。“海归”青年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激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丰富渠道、内容,构建浓郁的思政建设氛围,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力争润物无声。应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密切联系、积极回应“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诉求,注重调动和保护“海归”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热情。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借助其影响力,感召“海归”青年教师,强化他们的政治认同,鼓励“海归”青年教师申请入党。积极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武装广大“海归”青年教师的头脑,在理论宣讲的同时要积极组织“海归”青年教师参与调研实践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党情、国情、世情、校情、学情,树立教育为民、教育强国的意识。

3.深化中华文明的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现实诉求,否则就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结合走访调查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部分“海归”青年教师丢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以外来者身份来看待自己的文明,导致其思想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不高。这需要我们积极鼓励“海归”青年教师转变心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正确对待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真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专题研究,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强化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结合,积极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的完成。

(三)构建专项制度考核机制,优化“海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海归”青年教师适应高校发展环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需要“海归”青年教师锤炼身心、脚踏实地,与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接轨,同时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具体而言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严把高校教师选拔聘用入口关,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落到实处,不以所在院校水平为唯一选人标准,设置选聘环节思政考核内容,对不合格者绝不聘用;强化师德常态化考核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实行师德师风定期排查和月报制度,切实推进常态化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机制,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在选拔聘用、课题申报等工作中,将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引导“海归”青年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与此同时,完善“海归”青年教师发展培训制度,统筹安排人力、物力支持,保障“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与社会调研工作能够时时跟进、逐步提升,为每一名“小海归”成长为“大先生”提供可行性的发展路径。

三、鼓励“海归”青年教师贴合自身经历,挖掘其潜在的课程思政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海归”青年教师同样承担着育人责任。经历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环境的“海归”青年教师,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从讲授课程涉及的专业、行业和国际比较等角度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如“国内外安全环境对比”“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等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浸润教育,多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时代性、可信度,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发挥“海归”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比较优势,落实“三全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