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金 崔运民 刘文娟 张仁懿

[摘 要]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把生态学思想、原理与方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立多维的生态教育体系,增强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种综合教育。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生态文明背景下大众对生态学知识的认知,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普及生态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普及生态教育的方式,从而为未来普及生态教育提供思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学;生态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8-0016-04

一、研究背景

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的“生命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角度分析,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新思路与新方法,并对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方向和新部署。这些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也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必将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新方向与新作为。那幺,怎样才能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全过程呢?毋庸置疑,这些都离不开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把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建设中,建立多维的生态教育体系,传播生态知识文化,增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教育[2]。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先后专门设立了生态教育机构,如生态学校(Eco-Schools),其中,欧美及南非等国家较早地开展了生态学教育,并发现其显着提升了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相比而言,忽视或尚未开展全民生态学教育的国家,全民整体生态知识较为匮乏、生态意识较为淡薄,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相对消极。

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然而,截至目前,大众对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而这个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基于此,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了生态文明背景下大众对生态学的认知程度、大众对普及生态教育必要性以及教育方式的意向,提出了未来生态教育的思路和建议,以期为未来生态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调查问卷,随后对问卷填写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时间为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3月12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 093份。从本次调研对象分布来看,70%以上的调查对象是大学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这一群体正是当前及未来生态保护的主力军和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三、调查结果

(一)大众对生态学知识认识有限

当询问“生态学是研究什幺的学科”时,约60%以上的参与者表示不太了解,表示有所了解的人数占34.70%,表示非常了解的仅有3.76%;对于“生态学是否就是学习保护环境的知识”的问题,62.42%的参与者表示不是,18.79%的参与者表示不清楚,只有18.79%的参与者肯定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目前大众对于生态学的认识有限,对生态学学科的认知存在偏颇。

(二)大众普遍支持生态教育

大众对开展生态教育的支持率高达88%。绝大多数(65.86%)参与者认为生态学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认为应从大学及大学以后开始的,仅占7%左右。当被问及“生态文明建设被如此重视的情况下,为什幺当前生态教育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时”,70%左右的参与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大众对生态学不了解引起的;其次是由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区分不够明显,更多的人可能更关注环境学科;再者是生态学偏重于理论,不注重生态学实践。由此可见,大众对生态教育具有很高的支持率,并且认同生态学教育应该从小(幼儿园和小学)抓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三)大众对普及生态教育的接受方式多样

在网络和多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大众更愿意通过电视公益广告(76.77%)了解生态学知识,74.55%的参与者希望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数字媒体来了解。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新媒体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当然,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在单位、社区等地开展相关课程或组织科普报告(54.75%)以及奖励措施(60.40%)等也同样被认可。除此之外,其他观点认为通过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学校设置生态学通识课等方式也可以改善当前的状况。

四、普及生态教育必要性的分析

(一)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1]。须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理念的思想论和方法论,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重点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明确了重点任务领域。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开展生态系统保护、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等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生态项目和政策。然而,这些项目政策的顺利实施无不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我们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项目的受益者。这些项目提及了许多生态学专业术语,如生态系统、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然而,从我们调查中发现,目前大众的生态学知识非常有限,如何谈及对上述生态学专业术语内涵的真正理解和认识呢?如果大众特别是基层政策执行者和项目实施者不理解这些专业术语,这些项目政策的深入贯彻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项目政策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可持续性也会受到影响,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生态教育是深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的根本途径。

(二)生态教育是应对当前生态危机的需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气候的变化,地球上的可利用资源不断减少,生态危机接踵而至。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分子,与自然形成生命共同体,二者相互共生,协同发展。如果人类从自然中不断索取,必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对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道路上走弯路。我们要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才能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之路。目前,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生态危机问题的本质在于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学已成为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科学之一[2]。生态学教育不仅能使人们获得生态学知识,而且能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只有热爱自然,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合理地开发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实现经济、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教育是应对当前生态危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有效、持久的策略之一。

(三)生态教育是健全学科体系的需要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选学科。在地球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背景下,生态学研究不得不从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转向以人类为关键组分,以提升服务社会为发展目标,通过权衡保护性、恢复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的关系,聚焦人工或半人工生态设计的生态系统生态演变过程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这样人类作为自然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必将是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调控者。所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生态学,使用生态学知识,更广泛地参与到生态学和生态建设的发展中来,不仅有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生态学人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协调或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生态学本科专业,其中具有生态学“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约60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等完整的生态学人才梯队的培养体系,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生态学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这为生态学真正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导航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对普及生态教育的建议

因为生态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民众,所以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化、差异化的,而不是照搬照抄传统的同质化教育,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推进生态学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顶层设计是制高点

首先,构筑生态学教育顶层设计,保障良好的可持续运作的个性化教育机制。建议教育部以及各省、州、县相关部门专门成立一系列的生态教育研究组织,主要负责组织不同层次的生态教育统筹规划、区域性课程开发、相关课程教研活动、社会实践的指导与管理、组织相关教师培训以及科普讲座等,从而提升生态教育的层次和服务能力,加强推进生态教育的规范性。

(二)学校教育是立足点,是生态教育的主体

建议生态学教育贯穿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全过程。不同的教育阶段,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实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差异化教育。

(三)课程建设是切入点

不管哪种教育方式,都离不开核心教材,核心教材是当务之急。例如,课程系列主要包括学前教育生态游戏活动和趣味生态动画课程、小学生态主题活动课程、初中乡土生态教育综合实践课程、高中乡土生态研究型课程、生态科普基地活动体验课程体系、大学生态学通识课课程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等生态政策科普解读课程体系,相关书籍主要包括儿童生态知识绘本、大众生态学科普知识口袋书系列丛书等。因此,邀请国内外不同层次的生态学专家学者和本地教师组队,全方位打造个性化的生态教育课程及出版大众生态教育书籍是当务之急。

(四)课程渗透是关键点

提升教师生态教育素养,将生态学教育元素融入课程和课堂。各级各类学校应将生态学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拓展型课程中逐步延伸对接生态学元素,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在研究中深化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教育的质量。

(五)基地建设是生长点

积极构建各类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让生态教育和实践遍地开花。简单地,可以让学生定期观测校园里的植物、鸟类以及蝴蝶等昆虫的生活习性等,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能力,提升生态素养;也可以让学生在节假日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对当地周边农田、森林和草地等进行实地野外调查,撰写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现状、提出保护生态小建议的调查论文;还可以在校园外规划建设生态教育实训基地,举办生态夏令营、开展野外体验、组织生态实践教育等。例如,可以将利用生态修复成功的实体案例(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杭州良渚矿坑探险公园、江苏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甘肃武威古浪八步沙林场荒漠化防治示范基地)作为警示教育基地,也可以作为生态教育基地。

(六)媒体宣传是助力点

着力针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例如,从幼儿园到高校可以专门开设生态教育通识课;地方各行业可以不定期地开设多媒体生态学科普讲座;节假日可以开设“生态学校”或者生态夏令营,举办野外体验,进行生态实践教育。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运营生态教育,共同促进我国生态学教育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文明背景下大众对生态学知识的了解有限,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基石。生态教育顶层设计是制高点、学校教育是立足点、课程建设是切入点、课程渗透是关键点、基地建设是生长点、媒体宣传是助力点,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0-2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袁建立.关于开设“生态学通识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能性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5(4):103-107.

Studies on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 Wen-jin1, CUI Yun-min2, LIU Wen-juan3, ZHANG Ren-yi1

(1. College of Ec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2. Jinan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Jinan, Shandong 250200, China; 3. Health Supervision and Security Center in 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ecology, integrating ecological thought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in one” of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nd politics, establishing a multi-dimensional ec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enhancing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sha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used questionnaires to know about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ec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iscussed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for popularizing ecological education for all, so as to popularize ecology in the future. Ecological education would provide idea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to hel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y; ecolog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