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栓,叶能辉,刘伯涵,易镇邪

(湖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引言

本科教育阶段是学生“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当今大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多,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政治素养培养却有所欠缺,方法也较为单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等的长效机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现阶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内涵的“三全育人”的提出对本科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加强“三全育人”背景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自此成为有效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的重要抓手。

课程思政是高校践行“三全育人”的重点之一,具有隐性、灵活多样性和高效性等特点[3]。高等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是帮助知识青年培养和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中心思想,其核心要义是实现全要素育人、全环境育人,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主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知行分离等问题[4],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直接让全体教师参与育人系统工程,让学生在不同种类的课堂上接受滋养和熏陶,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理论热点,广大课程思政教育者也对课程思政的站位、建设途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植物生理生化”是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的下学期,在这个阶段的农学专业本科生处于专业教育前期阶段,大部分学生仍存在迷茫、盲目从众等问题,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不足,存在明显的政治素养短板,因此,在“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中渗入思政元素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梳理“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其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以期为在此课程的讲授中实现德育和智育的高度协同提供参考。

一、“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课程思政的改革逐步开展,文科的课程思政已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大多数偏理工科的课程思政改革依然还在初始阶段,“植物生理生化”课程就在此列。

高校教师作为承担教育教学的主体,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然而,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在教师中形成共识,部分高校教师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的固有观念。“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且课时紧张,在有限的专业课学时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可能会影响理论课的授课质量,同时,对于专业性强的课程,刻意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能会显得违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为授课教师增加了额外的教学任务和压力。目前,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面临职称晋升的压力,目前高校的考核体系倾向于重科研而轻教学,导致农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申请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忽视了教学改革,“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建设还有待落实和加强。

二、“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蕴含大量的思想政治资源,根据“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的内容安排,我们大概将其中的思政元素分为五大类别:古籍名作、名人名家、生理现象、科学事迹和农谚(见表1)。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可巧妙地选择思政元素融入相关章节的知识点讲解。

表1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元素

第一大类是我国记载有朴素植物生理学知识的古籍名作,如我国古代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着的综合性农学着作《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详尽探讨了抗旱保墒的问题,另外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轮换作物品种,并出现了绿色植物的栽培及轮作套种的方式,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应该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5]。这些古人的智慧也体现在我们的现代农业生产上,比如植物的矿质营养生理和植物生长生理。再如《氾胜之书》,为西汉晚期氾胜之所汇录的农学着作,“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周礼疏》)。氾胜之具有突出的重农思想,他认为:“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又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把粮食布帛看作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是当时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共识;氾胜之的特点是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王祯农书》曾被国外农学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一部农书。王祯游宦南北,博学多识,任职地方期间勤政爱民,劝导农桑功绩显着,王祯在大量参与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农书;《王祯农书》内涵丰富,可以称之为体现农本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广泛涉猎农林牧副渔多个层面,是一部内涵丰富、展示全面的农学全书,继承并且超越了以往的各种农书[6]。书中蕴含丰富的农学理论,图文并茂,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囊括完备农业知识的百科全书,标志着传统农学达到了新的水平[7]。明代徐光启所着《农政全书》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农政全书》的精要之处在于,徐光启并没有仅将农业问题拘泥于对以往的农业科学知识的总结,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更为长远的政治生态上,将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相结合,使《农政全书》超越了以往的纯技术性的农业书籍[8]。在教学中选用这类素材,不仅增添了植物生理生化知识传授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还以更宽广的历史发展视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和民族自信心,强化农业文化传承。

第二大类是在我国植物生理生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名人名家。例如汤佩松,他是一位蜚声国际的植物生理学家,在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汤佩松在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9]。再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也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名誉校长,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涉及很多水稻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在《植物生长生理》章节中,讲到种子时,教师可巧妙引用袁隆平的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还可倡导学生珍惜每一粒粮食。借用这些榜样的力量勉励大学生,播撒心怀人民、爱党爱国的“种子”。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院士在田野上躬耕多年,享誉国内外。1926年,他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野生水稻,并将其与栽培稻杂交,经8年的反复筛选,培育成以校名命名的“中山一号”,成功创下了世界上首次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的先例[10],这一品种在两广地区迅速推广,成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农人争种中山白”的盛况。在发现野生稻十年之后,丁颖院士又用印度野生稻与广东农家栽培稻杂交,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最大一株稻穗竟结有1 400多颗谷粒,这项成果曾轰动全球。教师通过讲述名人名家的传奇故事,并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引导学生学会撰写科研论文,论文是工作的总结,用于指导工作实践,只有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才能实现父老乡亲的碗里都能装满粮食的理想。

第三大类是关于植物生理生化知识的重要生理现象,这一类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可以拓展的思政元素。比如,《植物的矿质营养》章节,植物体内的矿质元素可作为植物体的组成成分,可调节植物的生理功能,因此矿质元素对维持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然而,如果不遵循作物的需肥规律,盲目施肥,就容易造成“烧苗”现象,借此引导学生凡事应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再好的东西也应适时适量,切忌过犹不及。在《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章节中,代谢源与代谢库的关系是相对的,是随着植物的生育期而变动的。源为库提供养料,库贮存、转化或消耗这些养料,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借此启发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万事万物此消彼长,学会运用辩证思维,通过事物的表象剖析内在的问题,揭露事物的本质。再比如《抗逆生理》章节,抗性是植物在对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植物没有动物的运动机能和神经系统,生长在固定的位置,不能随意移动,因此常常难以抵抗不良环境的侵袭。但植物也可用多种方式来适应环境,以求生存与发展。植物尚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更应自强不息,不断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以应对可能面临的诸多困境。

第四大类是关于植物生理生化领域的科研事迹,这类知识在教材上一般很少陈述,但又颇具传奇色彩,可以作为极好的课程思政素材启发学生。比如,《植物生长物质》章节中,植物激素的研究有较多励志的故事,以油菜素内酯的发现和作用的研究为例。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科学家Mitchell在饱受争议的情况下仍不懈努力,最终推动油菜素内酯在1998年被正式列为植物激素。对于油菜素内酯在植物体内功能的研究,不得不提到我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如李建明、王志勇和王学路等人,针对植物是如何感受油菜素内酯开展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鉴定油菜素内酯信号传递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比如结晶牛胰岛素的首次合成,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解决医学难题迈出了重要一步,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11]。胰岛素是一种只有51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尚未成功地人工合成出该蛋白质,我国的科学家在没有任何蛋白质合成方面经验的情况下,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合成出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实现了重大突破。教师通过讲述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一系列传奇科研事迹,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极大的精神鼓舞和信仰,又能提高农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一大类是关于植物生理生化知识的经典农谚,凝练自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大量的生产实践经验,适合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政元素。比如,生动地说明水分和矿质营养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的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再比如,《植物生长生理》章节中的经典农谚“麦见阎王,菜见天,棉籽盖半边”,形象地展示了不同的作物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尤其是光照和氧气的需求情况。教师巧妙地将这些思政元素精准融入“植物生理生化”授课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三、“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除总结和梳理“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中潜藏的思政元素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有效地渗入课程思政。教师要掌握切实有效的课程思政融入策略和技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性及时效性,避免因刻板无趣的代入和冗长的说教引起学生反感。开展课程思政,适合采用直白式和渗透式兼顾的方法,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12],在课前或课后定时适量地推送与所讲章节理论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资源,或者抛出话题引导学生发起讨论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知识点的相关联系,随时进行随机提问或问卷调查,把相关思政元素融入对应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的互动模块,通过选人、抢答等方式与学生实现互动,在课上促进学生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制作自己感兴趣知识点的简短课件,挖掘蕴含在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汇报或录课的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和呈现的效果给予过程性评价和评分。

第二,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前导入部分将某些植物生理学家或科学家的故事案例与教学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融入思政元素、科学素养、专业认同感等[13]。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植物生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上也可进行适当的改革[14],考核方式可以沿袭传统的闭卷模式,但考核内容不应局限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可以降低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比重,适当提高开放性的论述题的比重,并在考试题目中融入思政元素,从多个层面渗入和巩固学生的政治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教学内容和农林院校办学宗旨,通过总结和梳理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实现“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教育落地。此外,鉴于“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章节和内容较多,学时紧张,需要教师合理设计课堂教学,适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好线上、线下资源;均衡好课程内容和思想政治内容的用时比例;处理好课程知识的讲授学习和课堂思政育人的关系。在“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仍需要相关教育者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