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超+孟红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正确地读写分数。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等活动,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中秋节的时候,老师给两个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礼物。(课件:情境图)我们来帮助他们分一分好吗?4个苹果怎样分给两人?2个香蕉怎样分?

生:每个小朋友分2个苹果,1个香蕉。

师:每份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平均分。只剩最后一块月饼了,还能分给两人吗?你打算怎样分?

(用米尺演示分一分。)

师:同学们真善解人意,想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够分到多少呢?

生:一半。

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板书。)

师:不过这一半该怎样用数表示呢?

生1:■。

生2:0.5。

师:一般数学上我们会用■表示。(板书:■。)

师:听说过这样的数吗?像■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有它的名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从整数到分数。利用课件演示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师:注意观察,我们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啊?

生:两份。

师:仔细看这一半(课件:闪烁)正好是两份中的几份?

生:一份。

师:平均分,两份中的一份。(课件:■写法)这就是■的写法,跟老师一起写一下:(板书:写作■)先写中间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数会读吗?谁来读?

生:二分之一。

(全班齐读: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这份是月饼的■,那这份呢?

生:也是■。

师:也就是说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个月饼的■。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月饼的■,和同桌轻声说一说。

师:你能用手中的正方形纸把■表示出来吗?

(生动手操作,折一折。)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样表示出■的,那没有涂色的部分呢?

生1: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画上斜线,用阴影表示出来。

生2:没涂色的部分也是正方形

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粘贴到黑板)图形相同,折法不同,为什幺涂色的部分都是正方形的■呢?

生1:因为都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就是它的■。

生2:每一份都是它的■。

小结:无论是一块月饼,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设计意图:从强化“平均分”入手,让学生初步建立二分之一的概念和表象。在理解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数学表达的准确性,突破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师:如果把一块月饼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每人分到多少呢?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它的■。

师:这里的4表示什幺?1表示什幺?

生: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取其中的一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相同的图形,不同的折法,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和■、■成为了朋友,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1:■。

生2:■。

生3:■。

师:同学们,想不想像刚才那样,用一个图形把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表示出来?(课件: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阴影或分数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巡视,选取学生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看看他们的作品,有同学折出了■,有同学折出了……还有的同学用不同图形都能表示出■。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分数,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体会不同的图形都能表示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看,说说下面的图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生:有8小块,我认为是■。

生:我认为是■。

生:如果从中间平均分就是■。

师总结: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不同。

师:猜猜这是谁?

师:这是老师家的宝宝,她一岁半了,其实我们在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你能估计出她的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吗?(课件演示)

师:再估一估,老师的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师:你们几岁啊?猜猜你们的头部大约是全身长度的几分之一呢?

生1:我猜是■。

生2:我认为头部大约是全身长度的■。

师:课前老师查找相关资料,10岁儿童头部大约占身高的■。

师:看视频中的动态画面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多美滋广告)

生:有8个小男孩分蛋糕,我想是■。

生:蛋糕切成了4块,我认为是■。

生:我认为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看来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它的■ 。

写作:■ 读作:二分之一

像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以及教学后的反馈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4个苹果、2个香蕉能平均分,那1块月饼能不能平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意义

这节课,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创设了两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认识■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纸表示出■,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从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创造几分之一,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在活动中,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分数,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体会不同的图形都能表示出■,学生初步体会单位“1”的不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应用生活、拓展延伸

(1)练习题中,我出示了我家宝宝图片,让学生猜猜她是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在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让学生估计出我家宝宝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再估一估,老师的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猜想估计、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了数感。

(2)(多美滋广告)看视频中的动态画面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学生体会到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

4.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不要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体会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分月饼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就说对了正确的方法平均分,又有学生提出了,我还有不同的分法,还可以横着切,斜着切,竖着切。为了急于引出月饼的■,我直接做总结,无论怎样切,同学们都想到了要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将分到月饼的多少呢?课后我认为此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概括出分的方法。

(2)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须 要灵活处理。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在经历了自主探索后,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在动手做的时候就一定有快有慢,可以让操作完的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再汇报总结学习情况。

生1:我猜是■。

生2:我认为头部大约是全身长度的■。

师:课前老师查找相关资料,10岁儿童头部大约占身高的■。

师:看视频中的动态画面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多美滋广告)

生:有8个小男孩分蛋糕,我想是■。

生:蛋糕切成了4块,我认为是■。

生:我认为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看来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它的■ 。

写作:■ 读作:二分之一

像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以及教学后的反馈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4个苹果、2个香蕉能平均分,那1块月饼能不能平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意义

这节课,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创设了两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认识■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纸表示出■,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从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创造几分之一,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在活动中,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分数,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体会不同的图形都能表示出■,学生初步体会单位“1”的不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应用生活、拓展延伸

(1)练习题中,我出示了我家宝宝图片,让学生猜猜她是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在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让学生估计出我家宝宝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再估一估,老师的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猜想估计、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了数感。

(2)(多美滋广告)看视频中的动态画面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学生体会到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

4.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不要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体会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分月饼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就说对了正确的方法平均分,又有学生提出了,我还有不同的分法,还可以横着切,斜着切,竖着切。为了急于引出月饼的■,我直接做总结,无论怎样切,同学们都想到了要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将分到月饼的多少呢?课后我认为此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概括出分的方法。

(2)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须 要灵活处理。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在经历了自主探索后,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在动手做的时候就一定有快有慢,可以让操作完的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再汇报总结学习情况。

生1:我猜是■。

生2:我认为头部大约是全身长度的■。

师:课前老师查找相关资料,10岁儿童头部大约占身高的■。

师:看视频中的动态画面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多美滋广告)

生:有8个小男孩分蛋糕,我想是■。

生:蛋糕切成了4块,我认为是■。

生:我认为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看来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它的■ 。

写作:■ 读作:二分之一

像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以及教学后的反馈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4个苹果、2个香蕉能平均分,那1块月饼能不能平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意义

这节课,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创设了两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认识■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纸表示出■,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从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创造几分之一,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在活动中,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分数,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体会不同的图形都能表示出■,学生初步体会单位“1”的不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应用生活、拓展延伸

(1)练习题中,我出示了我家宝宝图片,让学生猜猜她是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在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让学生估计出我家宝宝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再估一估,老师的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猜想估计、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了数感。

(2)(多美滋广告)看视频中的动态画面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学生体会到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

4.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不要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体会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分月饼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就说对了正确的方法平均分,又有学生提出了,我还有不同的分法,还可以横着切,斜着切,竖着切。为了急于引出月饼的■,我直接做总结,无论怎样切,同学们都想到了要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将分到月饼的多少呢?课后我认为此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概括出分的方法。

(2)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须 要灵活处理。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在经历了自主探索后,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在动手做的时候就一定有快有慢,可以让操作完的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再汇报总结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