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阳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在一年级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动手操作,统一认识

师:我校要新定做一批课桌,可是工人叔叔不知道大小,你们能帮忙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吗?(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

师:都是测量课桌,为什幺大家汇报的数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 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一) 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1,刻度2等,认识厘米(cm)。)

教师适时指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cm)作单位(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认识厘米)。

2.认识厘米。

师: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师:请同学们用手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小组比画,全班汇报。)

师: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可以在教室中找一找,可以在学具袋里放一些图钉、方格纸等物品,让有困难的同学到学具袋里找一找。)

师:在尺子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势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第2、3两步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4.认识几厘米。

引导学生认识3厘米、6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3厘米和6厘米哪个长一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厘米吗?学生互相介绍,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为了减轻难度,我在学生建立了1厘米长度表象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6厘米,为后面的估算做铺垫。)

(二)学习测量方法。

1.度量长度,掌握方法。

出示第3页例3。学生小组内自主测量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小结测量方法。(说明:如果有未从0刻度量起或者0刻度线磨损的情况怎样确定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自主交流,指导纠正。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简便。)

完成做一做。

2.大约几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你发现了什幺?(明确几厘米多一些或几厘米少一些,都可以说成大约几厘米。进一步明确“大约”的含义。)

三、 综合训练,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础性习题。

做一做(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完成)。

第二层次:开放性习题。

练习一第1、2题(估测、测量)。

(设计意图: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估测能力,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层次:发展性习题。

师: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小组合作测量。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此,在学生已将掌握了最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拓展延伸,强化概念

师: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告诉工人叔叔了吗?(学生小组合作测量。)

五、 总结评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幺?你有什幺收获?

2.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你觉得用你的直尺合适吗?用厘米作单位还方便吗?

(设计意图: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但是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环节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一年级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所以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是比较难学的。

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通过看、指、找、比、想、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1.帮助工人叔叔确定课桌的大小。由于学生选取的测量物品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3.认识厘米。我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这个观念也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拉链扣、纽扣宽度等,对学生建立1厘米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学习测量方法。在此环节,我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线段的长度,在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对于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给予表扬,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简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幺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松花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