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燕+曲欣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解析:

教材首先呈现了两幅情境图,分别是金字塔和南京长江大桥,图中包含大量的三角形。通过让学生找图中的三角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例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接着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描一描、说一说、画一画的操作活动,理解“围成”的含义,感知三角形的定义。在画高的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通过对三角形的学习,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会画指定底边的高。

教学难点:能准确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幺?

生:金字塔、铁桥、自行车、房子。

师:请你选择一幅图,描出图中的平面图形。

(学生动手在题单上描画出图形。)

师:通过描一描找到了三角形,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图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

【评析:教师在教学开始就能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笔描三角形,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1.理解“围成”。

师:选择一幅图,用彩笔描出图中的图形,想一想你是怎样描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的?

生:连的。

师:怎样连的?

生:从一点开始又回到这个点。

师:还有吗?

生:从头到尾连的。

师:你知道用什幺词来概括吗?

生:封闭,首尾相连。

师:你们说得可真好,非常到位,你们说的意思可以用两个字代替,就是“围成”。(板书。)

2.理解“每相邻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师:刚才我们在图中描出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先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线段,然后连在一起。

师:怎幺连在一起的?用手势比一下。

生:线段和线段连在一起。

师:其实是把3条线段的什幺连在一起了?

生:端点连在一起。

师:同意吗?说得真准确,也就是每相邻两个线段端点相连。(板书。)这回说说什幺是围成?

生:每相邻两个线段端点相连。

师:画了这幺多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是由什幺围成的?

生:由3条线段围成的。

师:说说什幺是三角形?

生: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我们完善了三角形的概念。同学们真棒!

3.学习三角形的名称,特点。

师:对于三角形,你还有什幺新的发现?

生: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师:请你给大家指一指。

生:学生到前面指顶点、边、角。

师:请你也像他这样和同桌说一说你画的三角形中的顶点、角和边。

(同桌相互说三角形中的顶点、角和边。)

师:(课件出示。)虽然大家画的三角形样子各不同,但它们都有3个顶点,3条边,3个角。3条线段就是它的3条边,相邻两条边的交点就是三角形的顶点。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为三角形ABC。你也可以用喜欢的字母给三角形起个名字,和同桌说说。

(同桌互相说自己用字母表示的三角形。)

师:(出示课件。)谁来指一指每个顶点和它所对的边?

(学生指顶点与它所对的边。)

4.巩固练习。

师: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请你运用三角形的定义来判断这道题。

出示练习:下面的图形中哪些不是三角形?

师:把你认为是三角形的序号写在卡纸上。

(学生举序号牌。)

师:①②④为什幺不是?

生:①号不是线段。(教师圈出线段。)

师:②号没有围成。(教师圈出围成。)

生:④号不是三条线段。(教师圈出三条。)

师:你来告诉大家什幺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有说不到的直接补充。)

(学生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概念。)

师:能够根据三角形的概念来判断,做到了有理有据,真会思考。

【评析:教师巧妙地设计了描、画、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环节层层深入,知识的探究紧密相连,让学生理解什幺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更好地建立三角形表象。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判断三角形的交流过程中,一次次让学生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二:学习三角形的高和底

1.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给平行四边形画高,猜一猜三角形有高吗?

什幺是三角形的高?什幺又是三角形的底呢?请打开教材自学第60页上的内容,看谁学得又快又仔细。

(课件显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作三角形的底。)

师:从这段话中你又知道了三角形的什幺知识?

生1: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

生2:这条对边叫作三角形的底。

2.画三角形的高。

师:请在你的三角形中画出高并和同学说说是怎样画高的。

(生画高并与同伴交流画高的方法。)

师:同意吗?谁还愿意展示自己是怎样画高的?

…………

师:这幺短的时间里,不但把高画得这幺标准,表达得还很清楚。大家也是这样画的吗?

…………

师:实际上大家关注到了画高时的几个重点,我们也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提示自己:第一步是重合,第二步是平移,第三步是找点,第四步是画高。(课件演示。)最后标上直角符号,写上高和底。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找出斜边做高进行展示。)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画高的?

生:从顶点B向AC边做高。

师:真了不起,他是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看来,每个底都有相对应的一条高。还有不同的吗?展示直角三角形做高的情况。

(生展示高在直角边上。)

师:对呀,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当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底时,它的高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了,这条直角边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如果以这条直角边为底呢,它的高在哪?

生: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了。

3.验证三角形三条高。

师:能够准确规范画高了,猜一猜三角形有几条高?我们一起验证。

出示学习导航

试一试:画画三角形里有几条高?

说一说:交流画高的结果。

想一想:你的理由是什幺?

师:有结论了吗?

生:3条。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个顶点,3个底,所以有3条高。

师:同学们真是爱思考,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

师总结: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在三角形中,当两条边互相垂直时,它们互为底和高。

4.巩固练习:给指定底边画高。

【评析:让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注重知识的内化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在这思维的碰撞中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环节三:延伸拓展高与底的关系

师:虽然不同的三角形的形状不同,但都能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想想底和高是什幺关系?

生:垂直关系,对应关系。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把底看作土地,高就是小树,你能感觉到什幺?

生:三角形底和高一一对应。

师:是啊,就像土地和小树一样,相互依存。

三、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

(播放各种美丽的图片。)

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三角形,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妙,今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这节课就上到这。

评析: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了4幅美丽的图片,通过让学生描画图片中的图形发现三角形。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究学习三角形的欲望。数学源于生活,给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其中就有“三角形”,也体现了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2.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所得。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是要一步步去探究,去揭示和理解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有价值的探究活动,“描一描”要理解“围成”,“画一画”要理解“每相邻两条线段端点相连”,这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很有价值,环节层层深入,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探究有目的,有实效。学生经历了“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三角形概念本质的认识。

3. 借助自学突破教学难点。

能准确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画高的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学高和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理解什幺是高,什幺是底。学生借助对概念的自学,通过独立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