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红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涉及面很广,包括概念、符号、定理等抽象知识,在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都有对数学的运用。同时,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例如在商场购物、去银行取款汇款、传递信息等,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该从初中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理论化的数学知识和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具体、直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非是“创造出来用于折磨学生的工具”,而是来源于受生活检验后的科学,并且能够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科学。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谈一谈愚见,仅供参考。

一、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初中学生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步入沉稳的少年阶段,在生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作为数学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现在很多初中学生寄宿在学校中,宿舍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住宿情况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学校一个宿舍安排8个学生,如果每个宿舍都住满的话,则会剩余3个空宿舍,这样可以给不方便回家的教师住宿,但是仍会有3个教师没办法安排。如果每个宿舍只住7个学生的话,就会差3个宿舍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住宿,问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根据以上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来思考。

例如,在学习线段这一课时,笔者先设置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和小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住在美丽的、具有田园风光的郊区小镇上。在他们家中间隔着一片大草坪,放学后小明有道题目不会做,想找小强请教,有几条路可以到小强家呢?哪条路能最快到小强家?如果你是小明的话,你会怎幺走?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回答,有两条线路可以到小强家,一是穿过草坪直接到小强家,另一种是绕道走草坪旁边的那条弯路,但是在对于哪条路能最快到小强家,大家有争议。通过设置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现象里面蕴含着什幺数学原理,跟我们今天要学的线段问题又有什幺关系?

通过运用生活情境,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赋予数学生活的气息,从而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懂,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学习下面的内容时就显得轻松了。

二、引入生活经验,体验丰富数学

研究表明,通过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阐述、演示数学课本中的乏味、抽象的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数学知识,丰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初中学生自身对生活中数学现象难以理解和领会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对生活中的数学资料进行收集,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利用,联系数学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丰富数学教学课堂。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对于打折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联系在商场购物时的场景,分组创设多个小商店,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当营业员,出示商品及其价格,让小组内其他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购物结束后,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商品经营经验,就能容易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再设置问题:若对商品打8折销售,利润如何变化?对于积压的商品,最多打几折商店才会不亏损?

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生活经验,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运用数学知识,尝试学以致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当学生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会获得一种成功感,并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会学以致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商场打折促销的情景,那幺究竟什幺样的优惠办法对于消费者来说才是最有利的呢?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生活问题,要想做理性的消费者,肯定要懂得一些数学知识。这节课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把不等式的知识延伸到消费领域。例如,为庆祝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学校边上的两家商场都对同一种商品进行降价销售,商品原价为150元。第一家商场打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第一台时按原价,从第二台开始优惠10%。第二家商场的优惠条件是不限购买台数,一律优惠9%。问学生在哪家购买商品比较优惠?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若购买5台,第一家商场应付150+150×(1-10%)×4=690(元),第二家商场应付150×(1-9%)×5=682.5 (元),显然第二家商场比较优惠。

2.若购买10台,第一家商场应付150+150×(1-10%)×9=1 365(元),第二家商场应付150×(1-9%)×10=1 365(元),两家商场优惠幅度一样。

3.若购买15台,第一家商场应付150+150×(1-10%)×14=2 040(元),第二家商场应付150×(1-9%)×15=2 047.5(元),因此第一家商场比较优惠。

从中发现,当购买的台数大于15台时,第一家商场比较优惠;当购买的台数等于10台时,两家商场一样优惠;当购买的台数少于5台时,第二家商场比较优惠。

教师引导学生以生活问题为背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引导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经过小组合作与探究,获得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十分广泛,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对数学课本知识进行探究,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以学生常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为例,电影院中对观众席的所有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方便观众很快找到自己的具体位置,学生学习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就很容易理解,接受起来也很自然、贴切。在学习平面镶嵌后,可让学生分别设计一幅以平面图形铺满地面为背景的美丽图案,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比较,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具有新意。

再如,下列图形是由大小相同的黑色棋子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其中图1有1颗黑色棋子,图2共有6颗黑色棋子,图3共有16颗黑色棋子……以此类推,问图7棋子的颗数是多少颗?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可先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围棋子进行实践操作,再组内讨论,学生经过实践后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

1.分析:图1为1,图2为6=1+5,图3为16=1

+5+10,由此可以推知,图4有1+5+10+15颗棋子,图5有1+5+10+15+20颗棋子,图6有1+5+10+15+20

+25颗棋子,图7有1+5+10+15+20+25+30颗棋子。

2.结论:图7中棋子的颗数是1+5+10+15+20+25

+30=106(颗)。

通过在课堂中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并结合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初中数学课堂应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为背景。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在教学中进行一些生动、有趣的创作,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站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