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兰 文华 胡燕峰 杨立国

【摘 要】新生代乡村教师只有加强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才能加深对地方的情感,更好地融入地方,为他们愿意扎根于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从地方饮食文化、民风民俗、地方建筑文化、地方服饰文化四个方面着手,对新生代乡村教师地方文化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生代 乡村教师 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4-08-03

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乡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有着对于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1],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强其地方文化认知,才能加深对地方的情感,更好地融入地方,建立对地方的热爱和归属感,为他们愿意扎根于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当下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关注度提高,地方文化逐渐被遗忘,这样会极大地影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并且随着外界影响力的加大,一些新生代乡村教师更加向往城市生活。部分新生代乡村教师虽然身在乡村校园工作生活,但是疏于对所在乡村地方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感受,更忽略了自身作为教师传承乡土知识的责任和使命,把自己变成了乡村的“边缘人”和乡土文化的“陌生人”,导致自身很难在乡村立足,难以扎根乡村。本研究通过对新生代乡村教师地方文化认知的调查,探寻其提升策略。

一、新生代乡村教师地方文化认知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为了解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地方文化认知,研究者编制了新生代乡村教师地方文化认知调查问卷,主要从地方饮食文化、民风民俗、地方建筑文化、地方服饰文化等方面深入探究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情况。本次研究以湖南省Z市新生代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见表1)。问卷于2021年9月19日发放,9月25日收集,历时7天,填写人数124人,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100%。

(二)新生代乡村教师地方文化认知的调查结果

1.对地方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

地方饮食文化的认知是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文化认知的初体验,影响着教师对一个地方的适应度和好感度。调查发现,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饮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有97.58%的新生代乡村教师知道本地区有哪些特色饮食,说明从认知层面来说,他们对本地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比较好,而且几乎所有的新生代乡村教师都喜欢本地特色美食,所以从情感层面来说,新生代乡村教师对本地区饮食文化持有较好的情感性。94.35%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表示会经常做本地区的特色美食,这一点反映了新生代乡村教师较好地适应本地的饮食习惯。

2.对地方民风民俗的认知情况

民风民俗是乡村历代居民共同创造、享用、遵守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新生代乡村教师对本地区民俗民风的认识,不仅能更好地使自己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适应地方人文社会环境,而且能将民俗文化的精华纳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和文化自信,传承乡土文化。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民风民俗的认知却不尽如人意。首先,从认知层面来讲,有近87.10%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不了解本地区的祭祖仪式,有80.65%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对本地区的丧葬仪式缺乏认知,有46.77%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不了解本地区的婚姻习俗,这些数据说明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民风民俗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

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情感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其价值的肯定。然而调查发现,有高达84.67%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认为本地区的婚姻习俗没有必要传承下去,对于本地区祭祖仪式的保留与弘扬,也有79.03%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认为没必要,说明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民风民俗是持否定态度的。对地方文化的不了解,再加上内心对地方文化的排斥,导致他们很难全面融入乡村教育,地方文化的传播必然也会受到阻碍。

3.对地方建筑文化的认知情况

地方建筑是地方人们共同创造的智慧果实。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建筑文化的了解,有助于促进他们对地方建筑历史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对地方建筑文化的认知情况也可以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价值层面进行了解。在认知层面,对于是否了解本地区的建筑布局,58.06%的新生代乡村教师选择不了解;在情感层面,75.81%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不喜欢本地区的建筑样式,说明他们对本地区的建筑文化是不够认可的;在价值层面,超过一半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认为本地区的建筑样式不具有民族特色,这是对地方建筑文化价值缺乏认识的表现。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建筑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对上述层面认知的缺失、不认可和不接受也直接影响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文化的接纳程度。

4.对地方服饰文化的认知情况

民族服饰是地方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它不仅展现地方鲜活的个性,也是区别于地方精神面貌的重要文化标志。调查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服饰文化的认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发现,有62.10%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不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服饰,所以从认知层面来说,新生代乡村教师对本地区服饰文化的认知度较差;有58.06%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不喜欢本地区的民族服饰,反映了新生代乡村教师对本地区服饰文化的不认可,说明从情感层面来说,新生代乡村教师对这方面缺乏情感认同;高达92.74%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不知道本地区民族服饰的演变过程,对地方服饰文化不了解也不太认同,这对他们完全融入乡村文化生活造成了阻碍。而作为地方文化传承者,乡村教育的灵魂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这些又是他们的重要责任。

二、思考与对策

影响新生代乡村教师地方文化认知的因素是复杂的,是由外在的环境因素和内在的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合。现代城市文化强烈冲击下,地方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乡村本地包括地方学校和政府缺乏对地方文化的重视和宣传,新生代乡村教师自身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不足等原因相互影响,造成了新生代乡村教师地方文化认知的不足。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让新生代乡村教师能够更好地认知并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帮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必须采取措施提升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地方文化认知。

(一)提高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中新生代乡村教师所享有的地位崇高的“文化人”身份逐渐遇到新的挑战。而在一些人心中,乡村往往意味着“落后”与“不发达”。一些大学生虽然通过正规招考进入了乡村教育体制,但是他们心有不甘,向往城市生活,只把乡村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驿站。他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游走,时刻寻求离开乡村进入城市的机会,无法用心去慢慢体会和感受乡村的美好,更没有认识和融入地方文化的欲望。乡村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对教师职业期待的不断弱化,也使新生代乡村教师渐渐陷入自我选择和身份的迷茫中。当下很多新生代乡村教师有着优秀的教师综合素质,当他们来到陌生的乡村工作生活环境时,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那些远离自己家乡工作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虽然他们中很多也出身乡村,但是服务他乡让他们拥有的本土本乡社会文化资源无法使用,自己所熟悉的乡土文化、家乡方言在他乡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在“水土不服”又没有情感依托和物质吸引的情况下,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极度欠缺,这导致许多教师在短期内迅速“逃离”。有研究表明,本土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与非本土型新生代乡村教师相比,本土型教师对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同化模式”[2]。因为本土型教师对地方文化有一种固有情结,更容易融入当地。因此,国家要打造稳定的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让他们“留得住”,就要从认识和熟悉地方文化开始,帮助他们认同自己乡村教师身份的同时形成对地方的归属感,因地制宜地将非本土型教师培养成本土型教师。地方政府和学校要尤其重视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地方文化认知与融入,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乡村的一分子,产生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积极参与到当地文化的建设和生活中来。可以与当地村民一起探讨学习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可以走访考察当地居民主动了解民俗民风背后的文化故事,还可以多去参观当地特色建筑,了解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建筑样式,通过查阅资料与参观相应的博物馆等了解本地区民族服饰的特点及演变过程。当新生代乡村教师真正参与进来,融合进去时,就能看到自己在乡村发展中的价值,不仅能使自己获得知识的提升,而且还能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之美,提高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重塑地方文化的价值感和乡村教师文化自觉

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认同文化充斥于现今的农村地方文化环境中,导致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文化产生排斥和误解。乡村政府和学校要通过重塑地方文化的价值感,使新生代乡村教师对地方文化有积极正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有利于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融入,引领新生代乡村教师自觉成为地方文化教育与传承的主导者和守护者。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文化自觉是守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改造乡村社会的重要基础”[3]。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宣传与保护,新生代乡村教师能吸收更多的地方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地方文化,例如地方的特色美食、地方独特的民风民俗、地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以及民族服饰。可以成立相关的组织,对当地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进行地方文化知识教育。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地方文化知识竞赛,通过一定的奖励激励教师参与,使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参与竞赛活动中了解地方文化知识。当然,多元文化时代,外来文化不可阻挡,地方政府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在对优质的地方文化加大保护力度与开发宣传力度的同时,也要积极吸取外界优秀文化成果,适当将其与地方文化结合,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例如饮食文化方面、建筑文化方面、服饰文化方面,在保留本地特色的同时,也可以适当融合外界的优秀成果,学习外界文化的经营方式和宣传方法。

(三)重视乡村学校地方文化引领,构建沉浸式校园文化环境

乡村学校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核心场所,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聚焦地,其本身在传承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把乡村学校打造成地方文化引领场所,不让乡村教师赖以生存的校园环境被“向城性”所侵蚀,构建沉浸式校园乡土文化环境,让他们在日常点滴中感受地方独特的乡土文化对心灵的净化,逐渐建立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依赖,从而以“乡土情怀”替换曾经向往的“城市情结”。乡村校园文化环境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熏陶都是深远而持久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所在学校是否集中自身优势营造乡土文化的校园环境,对教师的地方文化认知产生直接的影响。据调查,当下很多乡村学校自身就拥有大量乡土历史文物古迹资源,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地方民间轶事和英雄人物故事,使乡村学校成为全校师生文化浸润之地。这样不仅通过乡村学校使原本就存在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实现了最大化的育人价值,而且也使新生代乡村教师在校园中就能沉浸式地认知并融入地方文化。教师具备丰富的地方文化认知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结合乡土资料观察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而且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与当地学生家长的积极沟通和交流。不仅如此,乡村学校还可以与乡村社区建立乡土文化合作与传承共同体,结合当地乡土文化举办各类活动,让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文化,并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播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21-22.

[2]闫巧.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31.

[3]申卫革.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2):48.

刘小兰 /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从事教师教育研究;文华 / 湖南安乡县董家垱中学附属幼儿园,一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胡燕峰 / 湖南衡阳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英语教学;杨立国 /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从事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衡阳 421002)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地方认同与融入研究”(22YBJ17);2022年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基地”项目(湘教科规通[2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