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

关键词:民航安全文化;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民航安全;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民航安全已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民众生命安全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民航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民航人才的重任,其中,文化育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民航安全文化是民航系统中的一种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它对民航事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民航院校应以培育安全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民航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为我国民航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民航安全文化是指在民航运行中形成的,以安全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它包括了航空公司和其员工对安全的理解和认识、安全价值观、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的体现等方面的内容。民航安全文化的本质是将安全观念融入公司文化之中,使其成为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民航安全文化不仅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1]。

民航安全文化与院校文化育人紧密相连,院校文化育人是培养具有民航安全文化素质的人才的基础[2]。因此,加强院校文化育人对于提升民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院校文化应重视安全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安全第一的意识。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航空安全相关课程后,学生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3]。然后,院校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和行为习惯。此外,院校还应加强与民航企业的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动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以适应民航行业的发展需求。如航空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实习实践中培育学生适应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4]。最后,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民航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通过强化院校文化育人,培养具备民航安全文化素质的人才,有助于促进民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民航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未来从业人员在面对航空安全问题时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以下数据分析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现状。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民航院校在安全意识教育方面存在以下不足[5]:

1.课程设置不完善:报告显示,全国28所民航院校中,仅有54%的院校将航空安全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此外,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安全意识教育内容分散于多门课程之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2.教学时长不足:在全国民航院校中,航空安全相关课程的平均教学时长占总课时的6%,相较于国际航空院校的10%标准,明显偏低。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的安全意识教育时间有限。

3.实践教学不足: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的航空院校中,仅有48%的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与航空安全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模拟训练等。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影响航空安全。

在中国民航院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于实际操作,这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下降,对民航安全产生潜在影响。根据中国民航大学与中国民航局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近五年内,有30%的航空专业毕业生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与工作任务相匹配[6]。这种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8-2022年间,中国民航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仅占总投入的10%,远低于发达国家航空院校的平均水平(25%)。投入不足导致了实践教学资源的紧缺,例如模拟飞行训练设备、实验室设备等,这限制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操作能力培养。

2.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在全国范围内的航空院校中,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仅为30%,相较于国际航空院校的50%标准,明显偏低。缺乏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充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3.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不匹配:根据调查,全国航空院校中,有40%的实践教学项目与当前民航行业的发展需求不符。这意味着许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所学知识与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4.师资队伍与实际需求脱节:在全国28所民航院校中,具有实际航空工作经验的教师占比仅为30%,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实际工作中的航空安全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从教师身上学到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航空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中国民航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学科结构单一、年龄结构失衡、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国民航大学与中国民航局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全国范围内的航空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7]:

1.学科结构单一:在全国28所民航院校中,有68%的教师主要从事航空工程、航空电子和航空管理等专业。而其他与民航相关的学科,如飞行技术、航空法律和航空心理等方面的教师占比较低,分别为11%、8%和5%。这种学科结构的单一性可能导致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培训上存在盲区。

2.年龄结构失衡:在全国航空院校中,中青年教师(35岁以下)占比仅为22%,而中老年教师(50岁以上)占比高达56%。这种年龄结构的失衡可能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的活力不足,影响教学创新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3.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不足:在全国民航院校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38%,相较于发达国家航空院校的60%标准,明显偏低。此外,具有实际航空工作经验的教师占比仅为30%,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实际工作中的航空安全经验。

中国民航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投入不足与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研究显示,中国民航院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投入不足与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8]:

1.经费投入不足:研究显示,中国民航院校在2021年的平均教育经费投入为每生4.6万元,相较于发达国家航空院校的平均水平8.2万元,仅为其56%。这种投入不足可能导致教学设施、实验室及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源匮乏,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2.资源分配不均:在全国28所民航院校中,位于一线城市的院校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而相较之下,中西部及边远地区的民航院校资源严重不足。报告显示,一线城市民航院校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是中西部地区的2.1倍,这可能导致地域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大。

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体系是民航院校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基石。为了健全安全教育体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航空安全课程,如飞行安全、空管安全等,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航空安全知识。例如,空中乘务专业中增加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和民航安全管理等课程,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了解航空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加强航空安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航空安全知识。例如,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如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演练等,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可以邀请民航管理部门的专家,为学生介绍民航飞行安全的标准和规范,以及航空事故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重视航空安全。

第三,学校还可以组织应急演练,使学生在模拟的紧急情况下,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安全问题。例如,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着名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安全管理人员等,与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加强实践教学与行业对接在民航院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举例加以说明。

第一,增加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完善实践教学设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例如,某民航院校可以升级飞行模拟器等教学设备,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操作环境。

第二,与民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等机会,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某民航院校可以与国内外知名航空公司、机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

第三,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要求,确保实习内容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再者,邀请业内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例如,某民航院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或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中的指导和建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四,定期邀请行业代表与学生交流,了解行业动态,提高学生对行业需求的敏感度。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行业论坛、座谈会等活动,邀请民航管理部门、航空公司等行业代表,与学生分享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管理经验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为优化中国民航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全面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航空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拓宽学科结构,学校可加大对航空法律和航空心理等领域教师的招聘力度,鼓励跨学科合作,实现学科结构多元化。这将有助于提供全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各领域的竞争力。

2.关注年龄结构平衡,提升教师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学校可优化招聘标准,重视具有博士学位和实际航空工作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和实践机会,推动与民航企业合作,让教师亲身参与实际工作,增强实践经验。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讨会和论坛,拓宽专业知识和视野。开展教师互访和交流项目,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解决投入与资源分配问题对于提高中国民航院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和民航局可以加大对航空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教育经费,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实验室及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源。此外,民航院校还可以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推动院校发展,吸引企业投资。这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航空人才。

在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上,政府和民航局可采取措施平衡各地资源。例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及边远地区的民航院校发展,提高这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同时,鼓励各地民航院校之间开展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和优势。这样的措施将有助于缩小地域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也是关键。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和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通过优化招聘标准,吸引具有丰富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入民航院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中国民航院校面临教师队伍结构、投入不足与资源分配不均的挑战。各方需共同努力,优化教师队伍,改善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全面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航空人才。政府、民航局、院校和企业应携手推动中国民航院校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民航事业繁荣贡献力量。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民航院校将在全球航空教育领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龙,伍伟,李秀易.民航飞行安全文化建设探析[J].劳动保护,2022(8):3.

[2]李建平,李金城,李珂劼.“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安全教育文化体系研究[J].大学:研究与管理,2021(6):4.

[3]王熙.王熙: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问题[J].2021(2013-27):94-94.

[4]李文龙,伍伟,李秀易.民航飞行安全文化建设初探[J].民航政工,2021,000(006):P.30-31.

[5]王丹丹.基于调查分析谈中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J].民航政工,2022(6):2.

[6]谢朝辉.机务维修系统安全文化建设的完善[J].中国民用航空,2021.

[7]陈功.中国特色民航空防安全治理的实践与经验[J].区域治理,2021,000(001):185-186.

[8]高玉,唐睿,刘一春.紧扣安全管理体系促进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J].民航政工,2022(6):2.

基金:中国民航行业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式基金课题“民航安全文化视角下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研究”(MHWH2022/44)成果。

(作者单位:信阳航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