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幼林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实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求索、勇于实践、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四个阶段:①确立课题;②研究文献,收集和整理资料;③设计方案,分步实施;④总结分析,展示成果。在这四个阶段中,“确立课题”是第一个环节,也是决定研究性学习成效的关键一环。一般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技巧主要有:

一、课后练习转化法

如《荷塘月色》有一道课后练习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幺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在传统教学中,通常由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分析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的原因,最后由教师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严酷的社会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样就算是解决了问题。但是,如果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多个小课题,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多问几个为什幺,可能答案就会呈现出多元化了。

二、引申法

在广泛阅读《朱自清文集》,收集“朱自清缘何不平静”的论据时,有的学生喜欢上了朱自清的散文,他们自发地拟定了 “平淡中见绚烂——读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淡笔掩不住浓情——小议朱自清的叙事性散文”等课题。

三、历史人物研究法

在语文教材里,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比比皆是。如《史记》里的屈原、廉颇、蔺相如、项羽、刘邦等;《战国策》里的邹忌、触龙;出自《三国演义》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对于教材里出现的着名人物,如果教师能做一个深入地分析,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可以确立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四、质疑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从而生成新的课题。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有的学生问:“封建社会的女子‘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可是焦仲卿是一家之主,但他为什幺一切都听母亲的呢?”面对这个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分析焦仲卿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再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封建伦理的细节,从而成生了“《从<孔雀东南飞>看封建社会的‘三从》”的新课题。

五、比较法

简单来说,比较法就是比较不同的文学作品,从而确立新的课题。如在学习了《词七首》之后,学生了解到词有不同的风格,知道了豪放派和婉约派,知道了苏轼和辛弃疾,也知道了柳永和李清照。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选择几首有代表性的宋词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比较它们的风格、比较它们的思想内容,还可以比较它们的创作手法。这样一来,学生确立了《李清照前后期词的比较阅读》《杜甫与陆游作品中的国事忧患》《苏、辛词中用典的异同》等课题。

六、捕捉社会热点法

捕捉社会热点法就是立足社会现实,捕捉社会热点,从时下的热点问题中来确立课题。如教师可以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中学生作品热”,以中学生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等热门畅销书籍为例,让学生谈谈“韩寒现象”,或就很多中学生放弃学业、埋头创作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确立课题。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不同的人文环境中探究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因为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和风俗,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各具特色,它们都具有开发新课题的潜质。如笔者生活在赣州,对赣州的客家文化颇有研究,于是确定了《赣州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等课题;还可以赣州为切入点,探讨《赣州的宋城文化》《赣州的市民文化》《赣州的休闲文化》等课题。

此外,广东的岭南文化、江西瑞金的红色文化,甚至异国风情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近年来沸沸扬扬的各类“超女”“快男”等选秀活动,其背后的商业炒作、一夜成名现象、大众的从众心理、娱乐文化的平民化等,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