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未未

摘要:文章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以应试教育机制、高校创新环境、创新激励机制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探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力求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招生;导师队伍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侧重理论研究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必要支持。那幺,如何转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完善课程设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现状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从最初的试点探索到开始起步,再到现在的改革发展,历时30余年。在试点探索时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9。相比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则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背景,通过更高层次的教育,成为国家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现阶段,国家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已经超过四十余种,不仅涵盖教育、医学、金融等领域,还涉及工程、农林、管理等专业。从发展历程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类型在不断增加,招收录取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停攀升,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独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和应用性正好与之契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越来越被当今社会所接纳,随之而来的是对其越来越高的培养要求,所以高校应着重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文献,深入了解培养机制,梳理其培养存在的问题后,笔者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模式、选拔过程、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四个方面(如表1所示)。

1.培养模式特色不突出

教育部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分析了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发现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区别不大,均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应用,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在考核机制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无实质性区别,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招生选拔不全面

我国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选拔录取机制普遍相同,即在初试阶段进行全国统一研究生招生考试,主要考查政治、外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在复试阶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选拔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同,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方式,两者的笔试内容区别不大。在面试阶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考查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一致,没有形成独立的考查体系。

3.课程体系不合理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课少,实践学分也少,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学生无法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仍借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的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等课程的评价。规范的培养方案是基础,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关键,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抓手,高校只有夯实基础,把控关键,掌握抓手,才能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导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参加实践学习,高校一般实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专业技术实践。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操作层面,存在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参与度不够、校内外导师沟通不多的问题,无法达到理想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效果——实践检验理论。

二、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应试教育机制

目前,国家已不断采取措施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但研究生教育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招生考试仍然是初试和复试相结合。从研究生招生考试角度来看,入学考试以分数为主,没有考核考生的综合创新素质,缺乏量化评估指标,考试内容也偏重于书本知识,对研究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养成均有严重影响。复试阶段本应该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别所在,然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复试考核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几乎一致。在此背景下,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会主观认为只要考试分数高,自己就有机会加入研究生大军。

(二)高校创新环境

高校的创新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培养人才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校园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二是学术环境。

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需要资金作为支撑,如果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但缺乏物质支持,就会对其创新步伐造成严重阻碍。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为研究生提供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更多企业实践经历,所以高校需要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践基地。

实践证明,高校学术氛围越浓厚,越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但是,我国高校学术氛围的营造仍存在不足,需要得到改善。

(三)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激励是研究生投入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创新,是挖掘其创新潜力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学生只是被动完成高校的硬性规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由于缺乏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的激励,学生自然不会关注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将重点放在如何毕业方面。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很少能够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也就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实践的土壤肥沃,才能使创新之树长得更加茁壮。实践和创新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属性体现在创新上,影响其职业取向则体现在实践上。

(一)上下联动模式,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处于改革阶段,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运行与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加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一般高等教育在职能上有所差异,所以需要更加关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应减少传统的课堂教学,将理论教学与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相结合,并且重视线上平台、线下平台联动模式的构建,进一步实现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结合。例如,高校可以完善“在线教育”功能,增加虚拟互动社区、VR全景展示等,使多个场景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顺畅,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形成更加完整的教学链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转变固有思维,确立创新教育目标

第一,为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符合时代发展,适应当前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应转变固有思维,加强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在招生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第二,高校要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做好相应的规划和部署,针对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内容更加全面、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的教学目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创新实践环境,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均能改变固有认知,逐渐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第三,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形成更具特点的创新激励机制,并且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开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视野。

(三)借助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科研学术水平。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科研和实践平台,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凸显更加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为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支持。实践基地可以开展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创新品格。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高校应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构成,其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国家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意见,提出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洪祥,胡冬华,徐天岭.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

[2]蔡迎兵.“新师范”创新人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转型背景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SK092。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