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雯 郑雅心

摘要:文章搜集常见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植物类词汇,并通过分析这些植物类词汇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寓意,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植物类词汇,学会应用植物类词汇进行汉语交际和相关考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植物类词汇;文化寓意

中国的植物文化丰富多彩,植物文化寓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留学生来说,想要学习和掌握汉语,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了解常用对外汉语教材里的植物文化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下面,笔者以常用对外汉语教学教材为例,分析与中国民间风俗文化、文学作品有关的植物类词汇。通过汉文字词汇的释义追寻植物文化寓意的脉络,既让留学生学习与认知中国文化中的植物,又能让留学生了解植物词汇背后的文化色彩;既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中植物类词汇,又能帮助留学生感受中国植物文化,热爱中国文化。

一、与节日风俗文化有关的植物类词汇

(一)清明节中的“柳”树

对外汉语文化题材教学对留学生教学与学习提出要求,要求留学生了解清明节及其风俗习惯等内容。《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多次提到与清明节相关的内容,比如《发展汉语初级读写 II》第十五课清楚地介绍了清明节的日期。《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第十二课综合练习中出现了清明节的节日习俗,如扫墓、踏青等。这里谈到的与清明节有关的代表性植物,就是柳树。清明节在公历四月五日,此时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而此时柳树开始发出嫩芽,中国南方的人们在外出踏青郊游或祭祖的时候,见到发出嫩芽的柳树,采摘回家悬挂于门前。为什幺会有这样的文化习俗呢?

第一,“柳”与“留”谐音,在民间,人们在生活中习惯“折柳相赠”,用以表达特殊的习俗文化。第二,在古代,中医经过长期实践后,发现柳树在日常医用上有祛病的功用,因此特别喜欢用柳树来治病避邪。比如,扁鹊用柳枝熬膏治疗疔疮肿痛,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之患,而北魏贾思勰在《齐门要术》中更说到“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认为柳树是“神奇之树”,可以避邪,可以治病,又特别漂亮,是有特别文化寓意的一种植物。因此,人们特别喜欢在清明时节将柳树采摘回家并悬挂于门上。在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师将植物柳树与清明节踏青的习俗结合讲授,有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二)端午节中的“艾草”

《发展汉语》系列教材多次提到端午节的相关内容,比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 I》的第二十六课中,“端午节”在综合练习中以生词出现。《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第十二课综合练习中出现了端午节与节日习俗活动“戴香包、吃粽子、赛龙舟”的练习题。在授课中,教师可以向留学生拓展介绍香包中的艾草及其他内容。在端午节,也就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气候开始变得炎热,各类毒虫开始多了起来。在端午期间,人们会在香包里装上艾草、川芎、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一些芳香开窍的中草药,用五色丝线缠绕,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此外,因为艾草的独特芳香,人们还喜欢在门上插艾条,用来驱虫、避瘟、防病。现在,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这个习俗。因此,授课时,教师还可以带领留学生一起做香包,感受中国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三)中秋节的“桂花”

《发展汉语》系列教材、《汉语教程》《成功之路》等对外汉语教材中多处出现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这天,月亮又圆又亮,所以这一天又叫作“月夕”“八月节”。在这样美丽的夜晚,人们望着皎皎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而远在他乡的人们也对故乡和亲人怀有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中秋节时,人们有赏明月、吃月饼和喝桂花酒的习俗。《成功之路》中谈到,古人待花如待人,他们兴之所至,接花为客(如视牡丹、梅花、兰花等为“花中十三客”),拜花木为友(如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尊花为师(如尊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等为“花中十二师”),甚至为花封王封相(如封牡丹为“花中之王”)。其中,被称为“花中十二师”之一的桂花便是中秋节最有代表性的植物。桂花在农历八月花期成熟,中秋节是赏桂花、喝桂花酒、吃桂花糕的最佳时期。桂花有“九里香”之誉,也一直被人们视作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比如,人们把好的儿孙称为“桂子兰孙”,把考上状元称为“蟾宫折桂”,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中国人还以桂花和月亮为题材,创作了津津乐道的“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的神话故事。因此,在中秋节赏桂花更是别有滋味,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教师讲授“桂花”一词及它的文化寓意,不仅可以让留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还可以帮助留学生在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了解“桂花”一词在试题中的意思。

二、婚俗文化与植物类词汇文化寓意

中国人历来重视婚姻嫁娶,形成了独特的婚姻礼仪文化,而在结婚仪式中,会关联到较多的植物类词汇。中国人大都性格含蓄内敛,喜欢借助事物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婚礼上,人们会将自己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借助植物文化寓意表达出来。如,人们会在新娘的被子里放上核桃、柿子、桂圆等物,核桃取谐音“和”,表达夫妻和美之意;柿子取谐音“事”,表达婚后事事如意之意;桂圆取谐音“贵圆”,表达今后生活团圆之意。

同时,古人认为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渝的象征。所以在中国民间婚俗中,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对外汉语教材《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多次谈到茶文化。何赏月的硕士学位论文《HSK(高级)真题卷文化要素测试研究》中就系统地统计了茶文化在HSK(高级)真题卷出现的情况,其中谈到在中国风俗习惯中,有说亲事、来客敬酒以表示友好与尊重的做法。

在如今的中国,玫瑰花有象征爱情之意,尤其是红玫瑰,因为红玫瑰给人一种热情、奔放、年轻活力的感觉,在婚礼上经常被用作手捧花,是非常符合结婚这个主题的花卉。在汉语精读版《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I)》教材中,第十课的《爱情玫瑰》中就谈到玫瑰花在爱情里的象征意义。

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植物意象

中国文学作品里常见的植物主要有“桃”“竹子”和“莲花”,这三种植物在汉语中有较丰富的文化寓意,教师讲授其文化寓意有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一)桃

对外汉语教材《汉语纵横·精读课本》里选录了“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理想中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在这个成语中,“桃”是桃树之意。桃树常常出现在我国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中,因桃花的美丽与可爱,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桃文化”。桃在中国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教师应向留学生作介绍。桃花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更多与女性有关,比如《诗经》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这一诗句就是将可爱的新娘比作盛开的桃花,从而联想到在桃花树下如桃花般娇美含羞的新娘形象。后来,人们将桃花与少女联系起来,用“粉面桃花”“面若桃花”形容少女可爱、美丽的样子。

桃子还有“长寿”的含义,东方朔在《神异经》里就谈到东方有神树,高五十丈,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名字叫桃。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桃子是神仙的食物,神仙吃了桃子以后不会变老,也不会生病。因此,中国人庆祝生日时会用面团做成一个桃子的形状,叫作寿桃。

(二)竹

中国人历来喜爱竹子,所以竹子是重要的造园要素。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被看成高雅、君子的象征。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全景——中级汉语教程(上)》第七课里就对竹子的品格进行描述:“竹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不怕风雪,而且因为竹子是空心的,还象征着谦虚的品格。”“梅花和竹子是‘四君子’中的君子,也是‘岁寒三友’中的朋友。”竹子身形挺直,被认为是正直的表现;竹子外直中通,被赋予虚心的文化含义;竹子生而有节,被古人视为气节的象征。可见,竹子很受文人喜爱。文人也创造了许多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如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纵横·精读课本》里,关于竹子的成语选录较多,包括“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

生活中有很多与竹子有关的竹制品,《文化全景——中级汉语教程》中提到了用竹子做的竹简,还提到了“爆竹”一词。爆竹的名字由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而来。历年HSK考试听力卷中,经常考查爆竹的文化。

总之,竹子不仅给中国人提供了很多生活的便利,人们也在它身上寄托了极高的审美价值。留学生了解竹子的文化寓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三)莲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旅游汉语》等对外汉语教材中都谈到了“莲花”一词。莲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因其生长于淤泥之中,却长出清澈干净的莲叶,开出美丽纯洁的莲花,中国文人赞美莲花高雅脱俗,更是写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来表达清白、不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

《新实用汉语课本》的插图——《杨柳青年画》中有典型的过年文化,画中可爱的年画娃娃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寓意生活富足。在过新年时,人们贴上《杨柳青年画》,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此外,莲花又被称作荷花,荷与“和”同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用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植物的身影,并且具有各种文化寓意,这类植物类词汇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植物类词汇的文化寓意,深入浅出地帮助留学生习得汉语知识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琬灵.浅谈植物词汇的文化寓意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J].汉字文化,2020(12).

[2]张成进,江珏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附加义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徐桂梅,崔娜,牟云峰.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4]幺书君.发展汉语高级听力1[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5]赵越.对外汉语中植物类词汇的考察及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6]黄肖林.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21.

基金项目:2022年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常规课题一般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留学生《综合汉语》课程教学中优秀文化传播与价值导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jmk2022115。

(作者单位:吴晓雯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郑雅心 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