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娇

在语文教学中,一提到“诵读”一词,人们往往会想到诵读诗歌,而忽略了文言文,其实在教学中,文言文的诵读也十分重要。周紫宜、瞿蜕园两位先生在其《文言浅说》一书中将诵读称为学习古文的关键,他们说:“根据前人的经验,学古文的第一重要步骤是诵读。而诵读是要读出声音来的,并且是要读出节奏来的。”现在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读文言文,但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读出声音,去记忆背诵,而并非真正地去体味、去诵读。为何一定要诵读文言文,且要读出节奏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只有诵读,才能切实体会文章中一以贯之的“气”,体会文章本身的气质。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强调文章也会“吐纳律吕”,有自己的声韵节奏。刘勰又说“是以声画妍媸,寄在吟咏。”强调了“吟咏”是判断文言文好坏的关键因素。故而,学习文言文不能忽略诵读。

诵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背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即“通过审美体验、评价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美、创造美的方法。”诵读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同时它也是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课程标准》同时在“中华传统经典研习”任务群对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首要要求就是“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对文本的精读离不开诵读,且不诵读又怎幺能够走进文本,切身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呢?

如何对文言文进行诵读?周紫宜、瞿蜕园两位先生在《文言浅说》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们说:“古文的特点,首先是转折层次的分明。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有过渡,有转折……如果诵读起来,应该停顿的没有停顿,应该奔放的没有奔放,应该分高低声调的没有分,那就说明文章自文章,读者自读者,根本还不能理解,又怎幺能从中吸收优点供自己运用呢?”故而我们可以得知,诵读文言文要重视文章的转折层次和内容情感。在转折层次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梳理好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起承转合和抑扬起伏,由此来确定诵读声音的抑扬起伏。当然,诵读声音的抑扬起伏还须和文章的内容情感相匹配,这就要求学生在诵读前要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的际遇,进入作者的喜怒哀乐之中,不能让“文章自文章,读者自读者”。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在学生诵读之前和学生一起读透文本,且知人论世,理清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在学生诵读时,利用条件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回到文本创作的历史现场,代入文本的喜怒哀乐,读出作品的精神与气质。而评价学生读出作品的精神与气质的标准,就如周紫宜、瞿蜕园两位先生说的那样:“文章是慷慨激昂的,读起来也会慷慨激昂;是缠绵悱恻的,也会缠绵悱恻;是和平愉快的,也会和平愉快;是沉静幽深的,也会沉静幽深。”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和古诗词的诵读一样,文言文的诵读必须引起重视,这不仅因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更在于诵读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文言情境之中,体会作品的精神与气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让学生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关键,则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诵读情境,尽可能地回到文本的历史现场,体会文本的喜怒哀乐,做作者与文本的知音,恰如辛弃疾读陶渊明作品后所说的那样:“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如此,便是会诵读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清江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