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光

〔关键词〕 违反规定;用药过量;药品不纯;

标签失落;通风不好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7(B)—0061—01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的手段之一,早已得到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对化学药品的毒性、危害性和危险性的过多宣传,部分学校为了师生安全,要求教师对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采取在黑板上画实验的方法,考试时让学生背实验代替课堂内外的所有实验,更有甚者还停止了所有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对实验望而生畏,甚至因噎废食。笔者认为,做化学实验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违反操作规定。例如,配置稀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如果颠倒顺序,就会发生硫酸溅出伤人事故。又如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如果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水就会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发生危险。

2.实验用药过量。一些实验的反应现象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只有用药量大了才会发生危险。因此,教师应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做到用药量宁少勿多。例如,做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钠、钾在水中反应的现象时,如果钠、钾的量过大,就有可能因反应剧烈发生伤人事件。又如用碳酸钠和浓盐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碳酸钠和浓盐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便可能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如果这样,就会发生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手的事故。

3.药品不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反应物的纯度和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纯度,如果粗心大意,就可能造成危险。例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如果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木炭粉,加热就会发生爆炸事故。又如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必须把空气排净才

可点燃,否则,就可能发生气体爆炸事故。所以在点燃这些气体之前,必须验纯,杜绝爆炸现象的发生。

4.使用标签失落的试剂。在实验中对标签失落的试剂,若仅凭主观认为,没有经过检验确定就使用,便很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例如,配制溶液时错把浓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液体沸腾溅出伤人事故。

5.实验室通风效果不好。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化学性质时,或制氢气、乙烯、乙炔等可燃气体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这些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就可能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做到实验室的空气流通。

我们知道,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安全是学生实验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为能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教师要先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操作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其次,当做有毒或可燃性气体的实验时,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三是在做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时,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四是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五是对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对于步骤多的实验,还要牢记操作顺序,不可看一步做一步。最后还应注意,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教师必须熟悉实验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处理措施。只要我们了解各种化学实验事故的引发原因,遵循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进行安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