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磊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角;度量;

度数;量角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

(2009)12(A)—0058—01

教学内容

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2.认识量角器,并理解1°角的含义。

3.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难点:理解1°角的意义。

教具准备

量角器、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

量角器、任意的一个角。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活动,引入课题

1. 让学生回忆都认识了哪些角。(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 幻灯片呈现:

(1)估计哪个角大;(2)用自己准备的角度量(用在课前让学生准备的不同大小的角,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题单上的∠A、∠B的大小);

3. 反馈度量情况:不同的标准测量出的∠A、∠B的大小也不同;

4. 结论:我们在测量角时必须统一标准(从而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先让学生估测角的大小,再让他们用自己准备的角量一量,引出矛盾,从而体现出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

二、 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 线段的长短用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表示,面积的大小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表示,那幺角的大小用什幺单位表示呢?

2. 人们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课件演示并板书)

3. 再仔细观察1°的角(课件展示放大的1度的角),请学生来说说1度是怎幺规定的:当一个角里包含了几个这样的1°,这个角就是几度。

4. 课件出示周角:这是我们所学的什幺角?它是多少度呢?那平角呢?(板书:周角=360°,平角=180°,直角=90°)

5. 既然我们认识了度量角的单位,那我们要借助什幺工具来度量一个角是多少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量角器,也叫半圆仪,如右图所示。

6. 同学们通过观察量角器发现了什幺?我们一起看看。圆中心的那个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经过中心点有一条直直的线,因为这条线指向0刻度,所以叫作零刻度线。还有两圈读数。在内圈的叫作内刻度,外圈的叫作外刻度。

7. 在量角器上找到1°角,说说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有几个这样的1°?

8. 认识了量角器,那如何来量角呢?(1) 出示∠A,课件演示量角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2)总结量角的方法: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

设计意图:本课的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看的教学方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我把静态的量角器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从中看出蕴含的规律。我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且用课件动态地展示学生的发现,把一个量角器扩大化,让每一个学生看得更清楚,认得更清楚。在测量角的大小时,课件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课件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该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缩短了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使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

1.运用刚才学的知识测量∠A、∠B的大小,说一说∠A、∠B哪个大?大多少?

2. 出示三组判断题。

3. 出示题单(2),测量题单上5个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我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在题单上出示了很多不同位置的角。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小结

1.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幺?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幺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