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进雄

[关键词]新课改;发展性;评价原则;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A2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54-01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改革考试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广,重视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已成为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

一、新课程改革发展性评价建立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发展性评价是指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实践改进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模式。

1.传统的事后评价缺乏必要的指导性。传统的评价方式大多属于事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指导性不强。而发展性评价则清晰地反映了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期望以及达到这种期望的途径、效果,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他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2.传统的个体评价忽视了群体性均衡发展。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业评价方面,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样评价就很容易将目光集中在个别和个体方面,忽视了群体性的均衡发展。发展性评价将积极地促进教育群体的均衡发展。力争给予大家同等的学习机会。力争在学习过程中让大家得到公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力争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3.传统的评价倾向出现了失衡。以往的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以往的评价主体处于被动的评价地位,没有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学生过程性的发展,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形成性评价,缺乏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的促进。发展性评价要求改变以往评价主体单一化的弊端,强调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等共同参与,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性评价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者要明确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教育评价的功能。掌握教育评价的内容,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1.综合性评价原则。发展性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综合学生各个方面的因素。不能唯分数论,要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既要包括学生学科学习目标,也要考虑到学生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体与情感等多方面能力。要求打破以学生成绩论教师工作成效的唯一依据。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关注,教学设计能力,交流与反思能力等。

2.过程性评价原则。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发展性评价要求将过程结果贯穿到评价结果中去,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3.平等性评价原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要认识到儿童的能力结构是多维的,智力不是儿童能力的全部,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差异。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由于评价者的价值取向、个人好恶、思维定势、身心状况等的不同,评价必定会带有主观倾向。即使对同一个被评价者,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发展性评价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力求促进学生在人格、学习环境和条件基础上的平等。

4.灵活性评价原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要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首先,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对传统评价中有益的方面加以继承。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次。要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式。要从传统过分强调定量逐步转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化为有意义的描述。最大限度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再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专家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促进学生发展。

编辑: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