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三林

〔关键词〕 物理教学;和谐氛围;兴趣;实践训练;设疑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88—01

一、 热爱学生,营造和谐氛围

教学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传授与接受知识的关系,更是一种情感与思想交流的关系。教师一旦进入角色,就会用满腔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引导学生,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在教学中,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并不是教师对知识鞭辟入里的讲解,而是教师发自内心地传达给学生的浓浓爱意。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留心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尤其要对后进生备加关爱,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鼓励他们进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引用事例,激发兴趣

物理理论课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就让学生更加兴味索然了。事实上,物理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物理教材中也编排了自主探究、物理学史、STS世界、信息浏览等内容,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美学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运动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给大家讲了那个五元钱实现太空旅游梦想的故事,当情节一步步推进时,同学们的神情随之变化,而当说到最后那封信的内容时,同学们和那些交了五元钱的人一样恍然大悟。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新奇而有趣。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为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 大胆放手,加强实践训练

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实践探索。然而在教学中受到各种因素限制,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物理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观察者、协助者和组织者的身份把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并且节奏鲜明,有计划地穿插自学、实验、讨论、点拨、训练、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脑、手、口、耳并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学生能操作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教学长度的测量时,我让四位同学用同一尺子分别测量讲桌的长度,记录各自测量的结果,最后让他们四人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合理设疑,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新课标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目标。课堂提问、作业、测验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切实减量,另一方面要狠抓效率。

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深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之间也可以提问题互相启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个体的思考压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问、勇于发问,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要恰当,避免“题海战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习题时,要启发学生从题干中找出隐含的条件,并按照正确、科学、严谨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验试题要尽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试题的立意、情境设计、问题设计等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力求在对物理现象和物理图象及其动态变化的物理过程的分析中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鉴别学生的学习效果。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