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仲强

〔关键词〕 中学生;写作;兴趣;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87—01

一、 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教师能否出一个能够激起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是作文训练能否成功的首要标志。无论哪种作文形式,其命题艺术,大体说来有三点:

1.题目要细化、要具体、要形象。范围太大的题目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父亲》这个题目就太大,而《父亲的手掌》这个题目就细,比较具体,学生愿意写,有话说,能写好。再如让学生写“桥”,学生肯定不便下笔。若命题为《桥的自述》(说明文);《桥的故事》(记叙文);《桥的启示》(议论文);《桥的联想》(抒情散文)。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各依所长地选取题目,就会产生写好作文的欲望。

2.题目要新颖。因为只有新颖的东西才能醒人眼目,强烈的吸引人。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能说明这一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天丰子恺翻看报纸,突然一则标题映入他的眼帘:“丰子恺先生画画不要脸”,他吓了一跳,再想想自己并没有得罪过人呀,怎幺惹得人家写文章骂呢?仔细一看文章内容,原来是评说丰先生画漫画的特点:丰先生漫画没人的眼鼻,但仍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作文的题目不能轻易让学生猜到,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才有表达欲。

3.题目要刺激。就是说,题目要有一点思想感情冲击性,题目要出在学生心坎上,要钻到学生心里去出题,使题目成为学生的“热门话题”。比如有位教师在作文训练前,有意出示了一则一位青少年在网吧连续上网几十小时猝死的报道,学生看到后在下面议论纷纷,老师因势利导,出示了作文题目《网络的利与弊》。这样学生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写作的积极性迅速高涨。

二、以“三法”调动写作兴趣

观察法。在进行人物写作训练前,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对人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要求观察清楚人物的外貌——容貌、衣着、姿势;观察清楚人物的行为——动作、速度、力度、方式;观察清楚人物的语言——内容、语气、语调;观察清楚人物的表情、神态、心理等。这样,作文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形象。

组织活动法。在写作前,让学生开展一些搜集、整理、展示相关资料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其参与积极性也较高。

辩论法。在写作议论文前,可采用开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确立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搜集有关材料,然后展开辩论,在此基础上写作,学生就会游刃有余,写出的文章也会观点鲜明,材料充分。

三、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就感

1.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很多作家在谈自己的创作经验时都讲到,他们之所以最后成为作家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作文曾经被老师在班上宣读,因此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也越写越好。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被人肯定和赞扬的需求。而从传播的角度看,这也可以成为一种广义发表行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知道了他的作文,他的成功。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广义发表来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稳定的写作兴趣,即写作成就感和成功感。我们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在班上的《作文墙报》里“发表”,可以在《手抄报》、《手抄刊》、《手抄作文书》上“发表”,也可以在学校广播站“发表”。当然还可以推荐到正式公开的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网络上发表。

2.培养学生的长期兴趣,养成写作的事业心(意志)。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还具有实现生命永恒的理想的价值。“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众所周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家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大多来自于小时候的熏陶与启蒙教育。因此,教师要经常向学生灌输写作在人生中的意义、作用、功能。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着,培养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正确的成才意识。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写作人生的理想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作文,会对作文产生长期兴趣,也就是养成了写作的事业心(意志)。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面对作文时就不再是恐惧与厌恶,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的必将是无穷的乐趣与欣喜。

编辑:刘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