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芸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037—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他们携带家人来到城市,对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道德观念普遍缺失,造成了他们的孩子常常也自由散漫、难以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播撒关爱,润物无声

要想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活动,让这些孩子与本地教师心心相印,用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去温暖他们、感化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心接受教师和学校的教诲。

1.日常抓卫生,塑造新市民。要缩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孩子的距离感,让他们真正融入学校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最为关键。作为班主任,应该经常在晨会、班会课上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宣传卫生小知识,提醒他们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并通过召开家长会、家校通联系平台等方式向外来务工人员讲解注意孩子卫生的重要性。让老师的宣传,促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卫生状况地改善。只要本地孩子开始接纳他们,愿意与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他们就不会再自卑偏激,不会再倔强好斗,这时,老师再去讲授校规校纪、个人行为规范等等,自然就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田。

2.过节递温情,暖化新市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过好每一个温馨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责任。为此,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能够与本地学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每个孩子都是有感恩之心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不例外,只要学校的温暖适时到位,就能激发他们回报老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感情,这时他们自然会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改掉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以适应这个给予他们温暖和幸福的“大家庭”。

3.日常送所需,爱满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平日里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时,学校应关注这些孩子的日常所需,将其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范畴。例如,集体理发、集体洗澡、赠送干净的衣物……虽然事小,但是爱能充满每个孩子的心灵,教育的感怀效果将是巨大的。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会用自己的行动,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

二、陶冶性情,催苗勃发

枯燥的说教永远比不上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这一条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要想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更多正确科学的行为习惯,品味到更多因正确科学的行为习惯而带来的快乐,就必须举行一些童趣十足又饱含深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眼验证,亲手触摸,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1.丰富课余生活,远离陋习侵扰。与本地孩子不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条件一般较差,租住的房子缺少活动空间,没有电视、电脑,甚至连基本的书籍报刊都很少。因此,孩子们回到家中,就容易结伴外出,加上精神上的空虚,非常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成为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俘虏。为此,学校要丰富这些孩子的课余生活,将他们的心留在学校,将他们的兴趣引向正途。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课余时间开设阅读、书法、音乐、朗诵等课外兴趣小组,增强孩子们的视听感受,荡涤孩子们的心灵,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交流中,巩固课堂上的教学成果,让孩子们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离所有的生活陋习。

2.走进社会课堂,认识犯罪危害。如果一直是照本宣科的讲授,孩子们对不良行为习惯的理解,永远只会停留在表面。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更不会清楚这种危害最终会使自己接受到怎样的惩罚。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观少管所、拘留所,聆听指导员、老师们的讲解,让孩子们明白恶虽小,同样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从而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当他们真正认识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和犯罪后应受的惩罚,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接受学校以及老师的教育,彻底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