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虎

【关键词】 语文答题;建模思想;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118—01

数学常用“建模”来解决很多问题,不但清楚准确,而且直观简捷。其实“建模”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运用于很多领域之中。语文答题时用“建模”思想可以大大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条理性、有效性。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有同感,主观性试题,尤其是诗歌鉴赏类试题,同样的问题,课堂上几乎人人能答,准确率也很高,但在考试时能回答的人往往就减少很多,能答全对的就更少,这就是我们俗常说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有时还会出现面对试题无所适从的现象。仔细归纳不外乎这几种情况:审题不清、盲目作答,审题不严、答非所问,言不由衷、废话连篇,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主次颠倒、避重就轻。

如何解决困惑师生的这个难题,很多教语文的同行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其中不乏很有效的方法。我尝试总结了用“建模”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下面以诗歌鉴赏题和图文转换题的解答为例,与大家探讨 “建模”思想在语文答题中的运用。

例1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题的要点:1.概括人物形象,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幺)。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为什幺)。3.总结意象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形象的意义)。

答题“模”就是:形象 +例证+ 意义(情感)

参考答案及解析: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什幺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如何展现)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意象中蕴含的作者思想和感情)

例2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幺?

答案要点:1.同意与否。2.结合诗句分析“看”的涵义。3.分析“看”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及分析: 同意(表明态度),“看”在诗中是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释该词在诗中的浅层语境含义和深层语境含义),此字描绘出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阐发该词的艺术效果)。

答题“模”就是:态度 +释义+ 分析艺术效果

例3 图文转换题

右面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标志,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答题的要点是:1.构图要素有哪些,它们在图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有什幺,在哪里)。2.构图要素的寓意和组合起来共同表达的寓意(寓意是什幺)。

答题的“模”就是:构图要素+寓意。

参考答案:该标志构图的主体部分(上部分)是由一颗心和一双捧着这颗心的手组成,它的寓意是对贫穷的人或群体要伸出援助之手,要用爱心帮助他们。

很明显,有了这样一类题答题的“模”,学生审题思考作答时自然就会思路明晰“心中有谱”,再不会出现“老虎吃月亮,没处下爪”的尴尬,再不会出现思维“跑偏”“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其实,语文好多试题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模”来思考作答,老师在实践教学中如果能帮助学生分门别类地总结一些答题的“模”也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

“建模”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回答语文试题的好处就在于:一方面启发帮助学生审题思考,规整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定向”思维,减少了思考的盲目性和审题失误,解决学生入题上手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规范了学生的作答,减少了答非所问、要点不全,提高答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第三方面提高了答题的层次性、条理性、逻辑性,减少非智因素失分,提高了得分率。编辑:刘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