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目的;

切入点;层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3—0088—01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来进行参与,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方法来驾驭课堂。那幺,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充满生气,又能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个突破口,提高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核心。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幺提问;为什幺提这样的问题;为什幺这样提出问题。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其实,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

二、提问要有切入点

1.课堂提问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花钟》一课时,教师改变了原文,问学生:“每一种花都用同一个动词‘开花了,你喜欢吗?”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不喜欢。”紧接着,教师就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生动的句子,帮花儿改一改。这样一来,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2.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学习一些习作方法。

3.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海底世界》是老教材中一篇常识性的课文,当讲到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会比教师先提出问题,再来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学习效果更好。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1.所提问题的层次性。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所提问题要由简到难,由普遍到特别,逐层推进。如,学生初读《跳水》一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幺?”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幺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幺能化险为夷?”,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矛盾激化的焦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2.答问对象的层次性。有的心理学家研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一般说来,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以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的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而不是简单的依傍或变通,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合理调配提问中四个等级的问题的坡度,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拾级而上、步步升高,直达知识的高峰。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