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叶蛟

【关键词】 中高职教师;科研心态;研究对象;方法;结果;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095—01

“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职业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中高级教师群体职后科研心态进行分析、梳理与分类,旨在探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科研管理方面该采取什幺措施形成一定的压力氛围,确保中高级教师职后科研活动能有不竭动力之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泾川县部分准中高级和已经取得中高级职称的老师。

2. 研究时间:2007年9月至今。

3. 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法等。(1)观察法。观察该教师一贯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包括教学行为和生活行为习惯。(2)访谈法。通过与这部分中高级教师的谈话,了解他们职后科研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进行科研的态度。(3)案例法。通过发现、挖掘、整理职前职后教师成长案例,寻求他们进行教育科研的动力之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泾川县部分中高级教师职前职后的科研心态来分,大约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学者科研型、目标驱动型、客观务实型、随波逐流型。

1. 学者科研型。这一类教师人数不是太多,他们以科研为乐趣,善于把自身的一些经验以及他人的成功、失败之处提炼总结,并形成文字,以此为乐趣,孜孜以求。另外,他们喜欢读书,阅读量大,接受的信息多,往往能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念和方法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探讨。因此,他们的文章屡屡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出来后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有种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并以写文章、搞科研为乐趣,乐在其中。

2. 目标驱动型。这部分人以中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者以“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要达成这些目标,科研这一块占着较大的比例,课题研究更是必要条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这部分人平常就做了有心人,注重搞科研写文章。他们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才可能成为有“本钱”的“名师”。“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是他们形成的共识,所以当评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时候,这部分人自然而然地就脱颖而出。

3. 客观务实性。这种类型的教师在我们县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中高级教师职称很早就评上了,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而且一直在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教班级的成绩也名列前茅,但他们平常不太注重总结反思,不怎幺动笔,所以他们在评上中高级职称后很少有文章发表。再加上年龄普遍偏大,家庭事务也比较杂,这也促成了他们搞科研的惰性,长期的不练笔,使他们的文字组织能力也有所下降,有想法但不能把所想写的东西变成文字。如何把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正确引导这些教师,改变他们的观念,用什幺样的手段去鞭策他们、引领他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值得深思、探讨。

4. 随波逐流型。这类教师虽然评上中高级职称,但他们最大的、共性的特点就是把撰写论文作为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唯一追求,要他们在职后参加教科研工作实在是“赶鸭子上架”。很自然他们在中高级评上后,思想上的科研意识可能就丧失殆尽,没有了奋斗目标,没有了先前那种晋升中高级职称欲望所带来的前进动力,由此养成一种慵懒的惰性,每天得过且过,醉生梦死。如何使这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让他们为全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考虑的一件大事。

三、对策与建议

1. 对以搞科研为兴趣的老师和有目标追求的老师,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让他们搞科学研究的兴趣得以保持。要安排财政性专项经费,对重点人物、重要课题、重点领域给予支持,支持他们享受科研津贴。要经常组织他们外出考察、进修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研究并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2. 对那些只顾“埋头拉车的老师”,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人事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有意识地为他们减负,使他们腾出时间、静下心来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职称评聘、年终考核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倾斜支持,使其安心寓教于乐。学校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动笔,并让他们去指导年轻教师,完成传、帮、带的任务,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他们搞教育科学研究。

3. 有关教育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要修订完善年终评先、师德评比、教育教学年终考核等制度,应加重科研这一块的分量。那些得过且过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他们压担子,职后必须有科研成果出来,否则要在年终考核中相应处罚,以此来督促他们潜心研究、参与科研。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