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工作;教师素质;课堂实效;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36—0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初中学生德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可此,道德与法治课义不容辞地发挥着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那幺,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呢?

一、自觉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前提

1.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不能只停留于学历的提高和原有的知识,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2.教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素养作积淀,还要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研究,因材施教、积极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德育工作的效果。

3.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即便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行为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热心公益事业,让社会主义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形成风气,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在社会上传扬。(3)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以自己优美的言行和人格感召学生。“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完美的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励和惩罚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提高课堂实效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思想教育也会进一步升华。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

作为一个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在经常利用课堂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教育,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争做五种人,做一个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进取的人,做一个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人;做一个合格加特长的中学生。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规范》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抓紧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教育。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讨论价值观念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以便在进行思想教育时,能够真正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到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等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融入班集体,真正成为班级的一员。这样,才能了解到思想上真正存在的问题。因为老师的信任、关心、尊重、理解和帮助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沟通老师和学生情感的桥梁,只有这样去做了,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和你说真话,说心里话,你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做到德育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