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华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子女;感恩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6—0046—01

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将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环境与条件,老师教会了他们许多文化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他们对母校与老师应心存感恩。然而,仍有部分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表现在对学校的公物不爱护,对学校的公共环境随意破坏,抱怨学校的校规校纪太多;不尊敬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给老师起外号等现象时有发生。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

对流动人口子女感恩教育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感恩的大环境,这个环境是人与人相互施恩与感恩的关系氛围。首先,我们应该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减少不道德、不感恩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感恩社会氛围。其次,社区组织应该对春节返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加强引导和教育,规范他们的不文明恶习如赌博等,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加快文明建设。在社区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常规性教育活动,并密切配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感恩教育活动,使得家长与孩子同时行动,这必将促进感恩教育取得实效。最后,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发挥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感恩言行的正能量功效。可以通过影视媒体播放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者公益广告等来启发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例如,央视公益广告《家》就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对孩子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此外,通过社区广播对本年度涌现的感恩典型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促进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形成人人感恩、施恩、报恩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感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还要以自身的感恩言行感染孩子。父母孝敬长辈,帮助邻里、同事、朋友的每个细节,可为孩子做出感恩榜样,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的感恩意识与言行。首先,家庭中孩子的监护人必须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地宠爱和顺从孩子,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可以让他们适当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比如,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监护人完成一些家务或是农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养成勤勤恳恳劳动的好习惯,在切身的劳动体会中意识到监护人的艰辛与不易,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懂得报恩、施恩。其次,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感恩的榜样。身为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要孝敬和感恩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并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尊敬长辈。在外奔波回到家中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要关怀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样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好习惯。最后,加强多方合作。流动人口子女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为此,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微信、QQ、电话、心灵信箱、定期回家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同时,利用和孩子通话的时机或是和孩子团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尽可能地帮助长辈做家务,长辈生病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照顾长辈,教育孩子面对别人帮助时,知道如何表示感谢。长此以往,流动人口子女的感恩品质就能够渐渐培养起来,并内化成一种自觉的感恩行为。

三、学校活动、学科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

首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要在思想品德的养成上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教育应该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在语文、历史、地理、班会等教学活动中广泛渗透感恩教育。其次,在课外集体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从感恩认知引导内化为根深蒂固的感恩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并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养成感恩的意识,并以身作则,以自己细微、具体的感恩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再次,学校还应适当开设感恩课程,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感恩演讲赛、感恩书信评选、感恩图片展览、感恩社会实践周或日等,感恩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果,从本质上促进留守儿童内在感恩品质的形成。最后,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这部分学生多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服务。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情感沟通渠道,加强学生与其家庭成员的联系,引导与督促留守儿童践行感恩言行。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东街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感恩教育个案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810)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