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背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2—0054—01

三十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给笔者最深的感受是:学好语文还是要多练一些“背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死记硬背”与“满堂灌”,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罪状,被打入“冷宫”,遭到冷遇。“参与式”“互动式”几乎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流。但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缺少了“背功”的语文课堂,是很难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在青少年这一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积淀下宝贵的传统文化养料,打下坚实的经典积累基础,为未来的创造夯实稳固的根基。

一、古今名家的成功事实证明了语文学习要多练一些“背功”

我国古今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记忆力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国学大师章太炎(鲁迅、黄侃、钱玄同等人的老师)颇为自负地说:“自己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鲁迅先生幼年读书时,能背诵《纲鉴易知录》,后来他经常是整本书地背诵。大量的文学、史学家的成长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学问上建树很高的大家,无不是熟读成诵的高手,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超人的“背功”促使他们成为名家。可以说,文人的背书功夫大小,与他的学问成就成正比。

二、儿童记忆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要多练一些“背功”

儿童学习的规律——识记主要是以机械识记为主的,理解力十分有限。在儿童阶段,机械识记的东西有不容易遗忘、记忆时间长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开发儿童的机械识记能力,在他们识记能力很强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背诵一些将来对他们有用的东西。

儿童不需要马上理解他识记的语言素材和历史文化典故,但必须首先识记这些东西。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地咀嚼和回味他们在儿时所积累和积淀的东西,理解和消化他们积累的语言素材和历史文化典故,并化作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形成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语言的个性来。这要求学习者必须在儿时背诵一些语言素材,必须背诵一些历史文化典故,以备以后顺畅自如,意蕴华美地进行表达。

三、汉语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要多练一些“背功”

汉语承载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表达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华美的文化风采。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历史文化积淀,汉语的表达必将失去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采。要真正掌握汉民族的语言,运用好我们的母语,就不得不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进行语言的积累和祖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

语文学习关键的是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积累,我们的语言学习、语言积累就如同牛羊反刍一样,也有一个先机械的识记知识、占有知识,日后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识的反刍现象。知识的反刍必须建立在“背功”和生吞活剥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和语言素材储备,就无法进行知识的反刍。

四、给学生精选需要长期坚持背诵的古诗文

在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深感《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等古代蒙学教材,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背诵汲取其中的精华。先秦诸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朱熹等无数的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古诗文,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与品质的精神养料。因此,应让学生阅读背诵经典,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与人文品质,渐渐摆脱浮躁心理,自觉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

“背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其重要的地位自不待言,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还“背功”应有的地位。积极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习古人的那种苦学精神,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培养良好的读、背习惯。当然,“背功”应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力求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