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峰

【关键词】 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084—01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的学科。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科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多是言传口授,将课程的内容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导致教学严重教条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对书本内容没有真实的感受与理解,不能使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大大下降,不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方式,教师不再一味地依靠课本教学,而是把课本与现实结合,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教学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充满了活力。

一、改变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只是配以简单的插图和抽象的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抽象枯燥,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教学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以简单直接的方式,把教材中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以经过筛选、优化的集声、像、字、画、动态、视频等于一体的信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从而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良好效果,使得课文内容变得直接明了,易于理解接受,让学生身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从而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这样既节约了教师板书和某些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讲解的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又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所有学科中是非常抽象化,空洞化的一门学科。抽象的文字概念、枯燥的内容,不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境界中,自觉自主地学习。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内容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教学内容由抽象的、间接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具体的、直接的真实影像,既可以看得见,又能听得到。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这一点,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尤为重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将使被优化的资源千百倍地扩大其共享范围。此外,报纸、杂志、网络上的文字、图像、VCD上的音像等各种多媒体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或“素材库”满足共享的需要。异地可以共享,异步也可以同享。

四、拓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果教师开展课堂拓展,通常是依靠自己的嘴巴去说,这在学生的脑海中无法形成直观、生动的印象。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真正地去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到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基于课堂,拓展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与课堂的联系,体会生活当中的种种哲理、法则,学生不用走出教室,就可以感受到我国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补充与完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较好地发挥了整体功能,既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表现手法,又改进了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营造了更具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活”了起来。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