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霞 路晓明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动;明确;活动要求;探究能力;冲突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166—01

小学阶段通常是学生启蒙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合适的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一、明确活动要求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活动要求,确保学生能够真实解决问题。作为学习主体,发现问题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这种潜能进行不断挖掘,促进学生能够进一步发现数学知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随机发放不同长度的塑料棒,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围成三角形。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自己的塑料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产生疑虑。教师要合理应用学生的这种疑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幺有些塑料棒无法围成三角形,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构成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教师二次加工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序性,这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提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探索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实施自主探究活动时,需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实现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提升。

例如,教学“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通过合作学习展开相关活动。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同时能够更为有效地展示自我,确保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创设冲突情境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认知冲突的合理设置,对学生求知欲望进行充分激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确保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例如,进行“面积”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同时画出两种不同图形,例如长方形和三角形,然后由学生自主判断哪个图形面积更大。随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利用相关公式判断自己观点的正误,然后让学生分析、对比不同图形面积的计算办法。通过该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具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同时还需要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能够自主交流和探索问题解决策略,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保证自己主导地位的同时,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确保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通过明确活动要求、提升探究能力、设置冲突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确保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开展活动,使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得到有效转变,进一步满足现代教学发展需求,实现国家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