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清

【关键词】 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027—01

一、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内涵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在逻辑学上相对于“外延”而言。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内涵式发展”指基于实物某种根本特性并加以催化而形成质变,主要利用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特质交待实物发展的形式与轨迹。基于逻辑层面,“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不存在逻辑关系,因此,“内涵式发展”是基于实践层面而形成的学前教育发展内容以及发展轨迹的关注。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关注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关键要抓学前教育机构的软实力,搞好顶层设计;以结构性优化、持续性创新、走特色办学路线为基础的内涵式发展路线。坚持学前教育的本质任务,即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构建良好的性格与情商、加强对幼儿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以及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二、 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相对落后以及资源匮乏,最能够体现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性。基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而言,学前教育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政府部门对于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少,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育教学体制等方面的现状,使得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从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的历程着眼,无论从教育教学的起点、过程以及结果来看,都反映了现实中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以及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2.教师队伍能力参差不齐。作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将教师队伍能力的建设与梯队构建作为关键环节之一。现阶段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能力与素质的问题包括: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提升即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健全;教师的专业化认证与评估制度与标准化体系不系统;相关教师培训层次、体系以及制度有待提高;学前教育体系对于高端教育教学人才的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与实施。基于教师资格、应聘以及从业资格等方面的制度与体系缺乏全面性布局,导致不具备相关资质与能力的从业者降低了学前教育层次的提升。

3.政府部门之间协作效应缺乏。作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而言,其改革与发展依靠于社会、教育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形成的有效并长期的协作关系。作为参与学前教育的各方应该各司其职,将教育教学中各方责任清晰地划分并给予积极的配合与响应,而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则呈现为责任定位不清晰、管理多头化严重、无效批管现象层出不穷等现象。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幼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对教育部门、卫生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劳动部门、编制部门、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妇联组织的相关职责进行初步规定。但由于各部门的规定缺乏细化与针对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频发责任定位不清、多头管理、批管分离等现象。如,有研究指出,城市街道幼儿园在行政上由街道办事处管理,业务上由区托幼办指导,在人事工作的衔接上由区妇联主管。当幼儿园经费陷入困境时,谁也拿不出解决的办法。

三、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

1.构建学前教育教师学习型团队。首先,明确团队的教育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进行教育教学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合理化制定,构建团队教育教学的良好软件环境与资源保障,以及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其次,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应注重以“人”为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素,只有教师将终身学习与学习型团队理念得到贯彻,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园的孩子才能得到真知。并且,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是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需要。最后,教师学习型团队应重视团队型思考模式的建立,构建整体化意识体系。教师应该在学习型团队中得到更多的权力下放,使得教师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自我完善并且形成团队化学习链条,民主自由地执行教师的权益并促进其团队化成长。

2.优化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管理制度的公平与长效是管理制度可持续性的保证,避免制度真空与无效现象的出现是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落实专项财政制度并进行分配优化是保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公办与民办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存在严重差异的今天,这种保障尤为重要。因此,社会与政府部门应各司其职,真正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将实惠留给提供学前教育的幼儿园以及接受教育的孩子。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