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福兴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内涵;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039—01

一个班集体师生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就是班级文化。它是以教室为主要活动阵地,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和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它的形态包括以教室文化建设、设施成列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以各种活动为主所彰显出的班风、学风等班级精神文化,以班级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说到班级文化,很多人对“班级文化”的概念理解得不够准确,往往将班级文化理解为一个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却忽略了班级文化的覆盖面和折射度。其实,班级文化不仅包括外显的物质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层面,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班级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还直接影响并反映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所以班级文化内隐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方式,内隐在学生的日常习惯,内隐在班集体的班风、学风中,其核心是一种有活力的组织所彰显的人文情怀。所以,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的总和。

二、变革与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法

1.设计具有精神感召力、创新活力的班级名称。作为班主任,应该要有立志让自己所带的班富有勃勃的生机和强烈的凝聚力的豪情,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在这个班成长的快乐的激情。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将教师的意图变成学生的意图,师生找一个自然和谐的结合点,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关心集体的热情和创造精神,将外在的班级名称变成学生内在的共同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使整个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

2.形成班级管理独特的基本模式,提升班级品味。为了能体现出学生高度的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班级内要形成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为了班级同学之间凝聚力的产生、上进心的培养、互助精神的发扬,在班集体要形成易于竞赛的小组结构;为了将班级建设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将思想熏陶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要敢于利用班外的一些积极因素增强班级管理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形成。在班级内部创设一部分属于大家的共同财产,交给学生自助管理及使用,以此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操。这样一个班集体就具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一套有创新意义的教育行为方式,一套具有感染力的班级制度。

3.班级文化建设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是学生文化。因此,其基本出发点也应该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第一任务,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班级文化。

“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童心”、“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化。班级文化是在“学生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反映学生的发展需要、生活体验、行为和意识上的倾向性。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全面理解,学生就像一颗火种,需要教师去点燃他,而不是作为容器一样只需要将它塞满。为此,我们应该使自己与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保持一致,用孩子们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们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们的情感去热爱,只有这样,形成的班级文化才能贴近学生们的心灵,才能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在学生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导向作用,进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和教育理念,支配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教师文化的形成,能让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班风和学风。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