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蓉

(酒泉市北关小学,甘肃 酒泉735000)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小学科学课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来看,科学实验是否合理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探究的方法就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实验结果,忽略实验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从目前小学科学实验现状来看,小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实验结果,而忽略了实验的细节,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原理。

2.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仅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由自己演示替代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动手操作权利被剥夺,教师以口头叙述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实验内容,使得实验探究变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3.不会分辨实验材料。科学实验探究与实验材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也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同时又是提高教师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保证。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仅是照搬教材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结合探究需要选择实验材料,如此并不利于学生高效开展实验。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探究的方法

1.挖掘材料结构内涵。教师要想让学生成功地进入到实验探究中,应深入了解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编写意图,科学实验探究更注重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而结构性的实验材料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目标等提供具有结构的实验材料,避免学生在零乱的实验材料之中产生片面的认识。比如,以教学《摩擦起电》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提高本次实验的效率,避免因为潮湿的皮毛与丝绸产生实验误差,而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理解的偏差,为此,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提供的是干燥的丝绸与毛坯、橡胶板以及玻璃棒等,逐步推动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对科学思维产生科学的认识,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很多的实验课程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也难以掌握,这就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且针对学生的不同之处反复地给学生讲解,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更好地完成科学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时也需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切不可盲目地引导学生,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的自信心受挫。笔者认为,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以“马铃薯的沉浮实验”为例,该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们能找到一种能让马铃薯漂浮起来的液体,但是学生们在反复试验后仍然没有找到这种液体,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着找一种密度比水还要大的物体或者比马铃薯密度大的物体试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马上就找到了实验的思路,很多学生找到了比水或马铃薯密度还要大的物体进行实验,比如说“汞”溶液就符合这一要求,之后学生们再去证明如何让马铃薯漂浮在汞液体溶液中,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注重开放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对实验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实验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活动中应注意运用开放实验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实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试着自主操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静电知识时,这部分内容会涉及到静电产生的原理知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哪种物体在一起摩擦能产生静电。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们在试验之后发现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或者是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都会产生静电。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实验获得了知识,感受到理论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鼓励,更是一种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