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会

(泾川县第一中学,甘肃 泾川744300)

苏轼在他的《东坡志林》中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闲、宁静中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教学这首诗,笔者除了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音韵美、绘画美和意境美外,还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生的创作进行了有效指导。

一、丰富动荡的人生际遇是创作的源泉

纵观王维的诗歌创作,他的前后期作品格调迥异。看这首流动着恬逸与清灵的晚年作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时代、追求和际遇对人的创作的影响。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早期的边塞诗中是一种“行神如空”的“劲健之美”“阳刚之美”。后值时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辋川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世、继续隐居的愿望。在空荡的山谷中,在秋雨后的清新中,在朗照的月光下,在欢快的流水旁,诗人完全以一种闲适、恬淡的手法铺陈那时那刻的生活,由早年的劲健、阳刚,回归到了后来的清闲、柔美,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二、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是创作的基础

一是运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自然景物中的动态形象,以白描的手法,自然流畅的语言加以描绘。通过描绘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把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背景中,把“心灵的生气”灌注其中,从而揭示对象的内在性格特性,此法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思想感情强烈,更使诗歌富有画意。二是写田园特别强调和平宁静、闲适纯朴的一面,在优雅闲逸的情致和明朗淡泊的气氛中描写闲静的意境。他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各种各样“静”的景象,并采用多样化的手法去描绘烘托。三是在写山川景物中的幽美意境时,特别强调幽美纯洁无暇的一面,在幽深冷寂的氛围和浓厚艳丽的色彩中,表现幽静的意境。可以说是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读整首诗丝毫不见死寂中的沉重。

三、斟字酌句的推敲功夫是创作的动力

王维笔下有恬静的村庄、幽静的山林、静谧的乡野、僻静的寺院、宁静的秋夜等,但这种静的描写作者舍弃了正面描写,而是用动态来衬托静美,使无声的、有限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广阔的艺术空间。王维诗中的动态性只是一种艺术手段,是为了创造静,他深谙以动衬静的妙法,一喧一动,打破了静寂,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此外,颔联中的“照”“流”等字也融静于动,这就是所谓的“相反皆相成也”。

四、优秀全面的人文素养是创作的境界

王维首先精通音乐,对大自然中的声响极为敏感,他着意把握静态环境中神奇美妙的音响,巧设音籁,以声衬静,驱遣想象。王维衬静的音籁意象如水、风、钟、虫等往往与动景融溶,使静境平添生机,不致灰颓死寂。他喜写听觉里的事物,把描摹自然音响当作创造鲜明生动逼真的山水景物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此外,王维还擅长绘画,这一成就铸就了他以色显静的独特艺术魅力。静是夕、夜的宠儿,故王维常写到夜和黄昏,如本诗中的“晚”,使我们想到“湛蓝的夜空”“金黄的圆月”,再加上“浓绿的松竹莲”,于是,夜空、松竹莲等从宏到微的蓝绿色世界为他所拓展,色的宁静层层包围着他,渗透着他,谐合着他丰富的禅心。

五、精深厚重的思想底蕴是创作的归宿

王维的艺术手法,从美学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清泉石上流”一句,读起来富有具体鲜明的直观性和可感性。我们再以其诗静的特点为例,感受王维诗中的静美,不仅是因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多侧面的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清闲雅静、真实可感的具体环境,还因为诗人在这些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赋予山川风云、花鸟草木等一切景物一种内在的统一和谐的美,从而使这种状态的特殊气氛和特有的美的意蕴得以表现,实现以无声衬托出有声的艺术效果。

王维有“诗佛”之称,在他的诗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长者,与其说在他的笔下流出的是文字,不如说在他的笔下浸润的是他的思想精髓。

总之,作者高屋建瓴,面向包括生命在内的自然整体,辩证统一地把握了虚实、动静、有无的不同审美范畴。他以动中之静反衬动之强烈;以静中之动反衬静之幽深,在他诗中追求静的表面下体味到的,仍是大自然与人的蓬勃生机和不曾泯灭的生命力,无怪乎末了还有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