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芳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56—01

毋庸置疑,成长路上,总有一部分孩子心理上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孩子需要特别的关注、合适的引导、高效的疏通。小学班主任应该是孩子心理问题的咨询师和辅导员,应该在隐形分辨、正向激励、合力共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孩子们心理健康成长。

一、一种分辨:从“显性”到“隐性”

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说:“沟通的关键是听到没有说的内容。”的确,有时我们听到的并不是最真实的,“没有说的”才是沉甸甸的“真相”。孩子们的很多“真正的话”没有机会说出,被遮盖、被屏蔽……班主任的责任就在于听到那些“没有说的内容”,发现孩子们内心中“曲里拐弯”的那一部分,并从儿童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没办法静下来,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如果老师不注意他,他还要哼几句曲子引起老师的注意……事后了解到,他的父母亲在车祸中永远地失去了生命,他被年迈的爷爷抚养着。因为隔代和沟通原因,他比较敏感、容易冲动、学习焦虑、孤独寂寞……因为这一切,他想通过“课堂上哼几首曲子”来引起周围同学的关注。了解到这些真相之后,事情就好办多了,教师可以满足孩子的“关注饥渴”,比如,让他在课堂上多回答问题,让他在班级事务中多承担责任,让他在课外活动中频出风头……这样一段时间后,他更活泼了,以前他在“负面活动”中频频出头,现在他在“正面活动”中屡屡“亮相”。

班主任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从这些表面、显性、零散的细节中发现内心秘境中的真相。从“显性”到“隐性”的路程其实并不远,关键就在于班主任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是否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班主任打开孩子“隐性”世界的版图愈宽阔,愈能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从而找到可以突破和解决的办法。

二、一种激励:从“负向”到“正向”

“永远不要轻视任何学生,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可能藏着花鸟虫鱼、日月山河,藏着你没有看到的风物。”小学生的内心更是藏着不一样的“秘密”。既然如此,教师是从分数的角度为这样的“秘密”盖棺论定呢,还是从思维、品性、过程、能力等方面全面正向评价学生呢?显然是后者。比如,可以经常性地用这样的评价激励小学生:“除了学习,你在管理班级事务中很出色呀。”“小小年纪,就能学会宽容别人,好样的。”“某某回家后经常照顾爷爷奶奶,真是个孝顺的孩子。”班主任应该多多创设多元、互动、灵动的评价。优秀的班主任总是尽可能减少负面评价,总是注重正能量的传递、激励和滋养。而在这样的正向场域中,孩子们自信满满,心中尽是阳光和清风,良好品性的生成也就变得自然而然。

三、一种合力:从“分歧”到“共识”

时下,家校“两张皮”的现象司空见惯。由于眼界、理念和方法上的差异,家校之间的“不和谐音”已经伤害了夹在中间的小学生。作为班主任,应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从“分歧”到“共识”,从而真正找到解决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抓手。

比如,一个学生的父母亲总是在孩子面前说些社会负面现象,如,富二代和官二代等,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孩子上进努力,给孩子压力,时间一长,孩子心理失衡、心灰意懒,因为他觉得再努力也比不上那些不用辛勤付出却家境很好的学生……这些错误言论或错误导向成为一种“负能量”,阻碍着孩子的成长。对此,班主任应该转变家长的这种观念,不可以自己的一孔之见或偏颇之词影响学生。无论什幺时候家长都应该给孩子们积极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班主任应及时和家长联系,通过QQ群、家长微信群、教育云平台等,引导家长实现理念上的深刻转变和行动上的转身,让家长明白自信、阳光、坚持、宽恕、爱心与利他心等才是孩子们人生路上的“必修课”。家长的观念一旦改变,教育的风向标必将转变——转向更阳光、更温润、更高效的方向。

当家校之间形成合力,其教育理念、育人方式、措施方法形成合力,通过一条“共通线”将孩子聚焦在一个良好教育生态的场域时,孩子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等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