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市麦积区潘集寨学校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学习与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客观发展规律,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频频受挫,严重降低了对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长期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与创新性学习能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开发,导致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与需要,更难满足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冲破传统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束缚,创建全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1.以生为本原则。“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衍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围绕学生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2.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因地制宜”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衍生物。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时,需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问题相吻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数学教学活动中获得收获与体验。

3.改革创新原则。“改革创新”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积极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现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

三、新课改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1.结合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组织小学生开展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的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素材,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制作四格漫画、影像视频或者卡通动画,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生活现象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与发展性,端正学生思想认知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例如,在“乘法”教学中,教师创设购物情境,“小红要买12个笔记本,一个笔记本4元,小红购买笔记本一共花了多少钱?”笔记本是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常用工具,购买笔记本也是小学生经常做的一件事,通过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小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的社会生活,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2.小组研讨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数学课本上的教学材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对教学问题进行解释与辨析,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认知结果,教师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中,针对学生在研究与讨论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遵循正确的思路对新知识与新技能进行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力与探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这一教学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已学知识,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寻找出正确答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要想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改革创新”原则,同时,结合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有效打破学生的固化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