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跟我学,再来一次。”来自张掖市甘浚镇中心学校的李振锋老师,接连几次练习了“钟摆跳”动作,绳子总打在身上,惹得同伴“哈哈”大笑。教练姜海霞老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示范、纠正……先由老师示范;然后两两组合练习,教师纠正动作;最后,推出最佳组合,全班展示分享。这令人耳目一新的“培训”过程,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年教师体育艺术素养提升项目花样跳绳周末兴趣班上的一幕。面对教师结构性缺编、艺体专业教师少、校园艺体活动单一的实际,该区依托“行政+学会+基地”协同培训模式,以破解区域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为切入点,延伸拓展,推动区域校园美育工作高质量开展。

把单位人变为系统人,着力打造体艺学科“领头雁”

打通学段壁垒,成立音体美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会,从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各选一名学科名师担任研究会副理事长,各学段再选拔3-5名学科骨干担任理事,形成县区学科名师团队,起名“蒲公英导师”团队。

面对面“过招”

在此基础上,为填补部分培训课程师资“空白”,甘州区教育局先后聘请甘肃省河西学院的武术、体育教师,中国书协成员、区七一剧团的艺术家,内蒙古阿右旗舞蹈教师来培训班上课;与此同时,甘州区教育局连续选派艺体“蒲公英导师”走进上海、北京、南京、江苏等全国知名中小学跟岗学习,外助内练,本土“导师们”成长起来了,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在城乡中小学的角角落落,承担起全区艺体素养提升项目教师培训任务,组织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师生书法展、师生文娱表演等项区域性活动,成为专项指导、课程开发、线上授课、社团建设等研训工作的“领头雁”,发挥着示范、指导、引领的作用,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

甘州中学教师杨光英,是美术掐丝班的主讲教师,2019年,她主持的艺术实践工作坊获省艺术展演一等奖。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主动开发了“掐丝制作”系列课程,通过陇政钉平台,居家向师生授“艺”。以区域艺体名优教师支撑,借助高校教师推力,凝聚民间艺术人才力量,为大面积开展艺体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

把优质学校变为研训基地校,着力编织艺体教师的摇篮

在哪里培训?成为县区开展大面积培训遇到的又一难题。按“师资、设备、校长专业领导力”三维度,甘州区教育局从全区挑选音体美教师培训基地。

该区马神庙街小学借助阳光体育优势,被确定为体育教师研训基地。像其他基地校一样,校长马建国有了三重身份,是学校校长,又是基地校的校长,还是体育课程研究会理事长,行政提供政策支持,学会提供人力支撑,基地提供场地与服务,行政、学会、基地三方协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

甘州区教育局下放权力,允许基地校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自主聘请主讲教师;允许课程研究会基于成长需求,自主开发课程。为提升基地校的吸引力,甘州区为培训“埋单”,投入310万元,为音体美教师培训基地购置教辅材料、专用桌凳、乐器,修建高标准塑胶操场等。借助名师力量,盘活学科资源,以学校发展基地,以基地发展学校,基地校特色越来越明显,知名度不断扩大。

由此,体育研训基地马神庙街小学先后获得省级阳光体育足球试点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称号;美术研训基地大成学校、音乐研训基地南关学校先后确定为省“金色教苑”教师培训基地。如今,在甘州区,能成为基地校,也成为校长们心中的一个美好心愿。

把定量供给变为量身定做,打造适合教师成长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甘州区教育局采用分班、分层教学,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训,设置基础班、能力提升班和高研班三个教学班。零专业知识的教师编入基础班,以基本技能为主,从头学习;兼职教师编入能力提升班学习,围绕教材教法为主,重教学能力提升;有专业底子的教师编入高研班,以提高表演技能为主,注重综合素养培育。

按“满足需要、能力提升、分层设计”的要求,各课程研究会按调研、研发、实践“三步走”方略,坚持三大原则,精心设计课程:一是坚持课程设置立足教学实际的原则,优先满足国家课程需要;二是坚持从发展需求出发原则,优先保障不同层次教师需求;三是坚持从生命成长实际出发原则,优先保障学校美育教育需求。围绕这个理念,音体美学科主讲教师先后开发舞蹈、合唱、葫芦丝、武术、足球、花样跳绳等20多种课,以及才艺展示、拓展训练、岗位练兵等5大类实践课程,为学员成长、学校发展提供了支持。如,为推进武术和足球进校园,体育学会开设了足球和武术提高班;为让器乐进农村课堂,丰富大课间活动,音乐学会设置了葫芦丝、锅庄舞等课程;为普及书法课,美术(书法)学会设置了临帖、研帖等研修课程。

低重心、多元化的课程,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针对性。如,体育培训基地立足实际,并先后推出了讲座+体验、分班学习+个体展示、返岗实践+线上指导、线下评估+拓展提升等培训形式……精准的课程实施,让参训者在“因材施教”的体验中收获了成功的乐趣。

变行政命令为支持服务,着力构建研训学协同发展模式

县域资源配置、培训方案整体设计、课程设置、培训经费及时间协调安排都需要“行政”推动。在实际运行中,甘州区教育局弱化行政命令,转变行政功能,全方位服务,统筹协调,提供政策支持,着力强化基地校和课程研究会的自主发展能力,先后制定下发经费及学会、基地管理办法,将培训纳入学分管理,为培训保驾护航。

此外,为确保研训质量,还制定了考核细则,对学员实行“宽进严出”,按照阶段检测、集中展示、专业评价等方式进行考核。实行学员升级制度,基础班学员若被评为优秀学员,可推荐到能力提升班继续学习,高研班优秀学员优先推荐参加省外学习。学习期满,取得合格证的学员,可回校兼任体艺课程教学工作。

手把手传授

学员返岗后教学效果怎样,如何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强起来?一方面,依托学科导师,建立涵盖义务教育音乐、美术、书法等微课资源库,实现城乡远程授课、评课同步,重点提升学员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该区实施精准助教——艺体联盟助力农村学校艺体行动计划。成立艺体联盟,实行导师承包制,遴选20名体育艺术学科蒲公英导师开展1+3+n助力计划,即一名首席导师+3名艺体美学科蒲公英导师+N所学校专职教师,开展联合走教活动。联盟成员利用每周一天的时间,到乡镇学校听课、评课,为课堂教学诊断、把脉,同时面对面指导一个特色社团活动,为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变一点提升为多点开花,着力在学校播撒美育的种子

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一专多能的培养愿景,经过近六年的时间,延伸出学校各具特色、学生能唱会跳的生动局面。

据统计,培训六年来,2500名教师参加艺体提升培训学习,1500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农村学校音体美课程开课率达100%,器乐进课堂达到100%,合唱进校园达到100%。80%跨学科研修的学员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200名成长为“艺体种子”教师。

从教师艺体素养提升,到培育教师高尚的兴趣爱好,带动学生体艺社团的全面升级,从器乐入班、书法进校、传统体育游戏进校园,到校校有合唱团,各校大课间融合了健身、民族舞表演、花样跳绳等元素,每位学生达到3项体育艺术特长……

美育的种子播撒在校园里,开始生根发芽。打篮球、踢足球、吹奏曲子、临摹字帖……在甘州,美育与成长相遇,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了自信和快乐。“快乐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品。”正如甘州区教育局局长李金铭说的一样,行走在美育道路上,收获的快乐才能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