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丽

【摘要】情绪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实施情绪教育,可以有效增进师幼关系,加强幼儿对人际交往和自我价值的浅见性认知。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受困于对情绪教育认知程度的不足,对情绪教育实施策略的位移以及师幼情感互动的差异,情绪教育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文章旨在通过对幼儿情绪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典型应用的列举,探索更加适合幼儿心理教育的高效情绪教育策略,帮助教师和幼儿构建和谐的情感共鸣区。

【关键词】幼儿教师;情绪教育;策略;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4—0067—04

情绪教育是指培养个人体验他人情绪、控制和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关注幼儿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对幼儿的成长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情绪教育能帮助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态度,还能帮助其学会控制自我情绪,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养成热情、勇敢、自信、主动的优良品质。

1.教师对情绪教育专业度把控不够,情绪教育漫无目标。很多幼儿教师自身知识储备欠缺,对专业要求研究不透,特别是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性文件没有详细研读,对幼儿教育规律和儿童发展规律的认知严重不足。有些教师既没有认真研究幼儿心理,也没有深入挖掘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从主观上片面地认为,只要让幼儿游戏好、心情好就足够了,于是在情绪教育的实施中,驭之于丰富的面部表情,驭之于夸张的肢体语言,殊不知这样的情绪教育其实只是教师单方面调动了自己的情感,没有达到师幼情感交流的目的。可以说,这样的情绪教育是没有目的性的,徒有其形,而无其神,是游离于幼儿教学之外的一种自我陶醉。

2.对幼儿的观察不足,让情绪教育失去方向。尽管幼儿教师从业前都会接受比较系统的幼儿心理学教育,但情绪教育作为心理学中比较专业的部分,其理论性之深、指导性之强很难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融会贯通,必须付诸实践。然而,很多幼儿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抓住要义,缺乏将理论外化成策略的方法,对幼儿的游戏和活动缺乏观察,不能对幼儿情绪的变化及时感知,或者感知到了幼儿情绪的变化,但不能及时发现原因,不能第一时间作出积极回应。还有的教师将情绪教育的实施路径一再窄化,久而久之失去情绪教育的方向,形成盲目实施的尴尬情境,这也是阻碍情绪教育实际效用无法得到发挥的主要原因。

3.家园沟通形式化,让情绪教育失去平台。幼儿教育不能单独依靠幼儿园教育完成。大量实践表明,良好的幼儿教育需要家园共育、家园协作,而幼儿的情绪教育更是需要在幼儿园和家庭两个平台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成功。然而在实际中,我们了解到,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却很有限,沟通频次也满足不了协同教育的要求。家长获取幼儿的教育信息往往需要主动给教师打电话,幼儿教师也很少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家长也很少将幼儿在家的表现主动反馈给教师。这样,就让本来应该齐步演绎的“二人转”变成了“在校靠教师、在家靠父母”的“独角戏”,也让家园之间的沟通平台无形之中变成了单行道。教师无法获得更多的家庭教育信息,家长也无法获得更多的幼儿园教育信息,这使得情绪教育的很多措施和策略无从协同施行。

1.高效聚合,把情绪教育融入全领域教学。幼儿的情绪具有很强的应激性和善变性,情绪切换往往比较快。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跨领域之间的联系,很难达成高效的情绪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艺术、健康、科学、社会各领域之间形成合力,从多个方面营造情绪教育的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语言教学中设置音乐背景,在健康教学中融入美术观览。这样,可以将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感官同时调动起来,增强情境体验,让幼儿在无形中构建自我情感认知,从而真正实现情绪教育的目的。

2.理解尊重,把情绪教育融入生活实践。幼儿的社会性已经有所发展,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和浅显的价值意识,而且这种自尊和价值观更容易表露于形色之间,也更容易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去发现,有区别地进行情感引导。这种在生活中进行的情感教育,其作用往往大于源自课堂的情感激发,直接的实践教材远远胜于抽象的说教。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与儿童心理认识层次等同的基础上,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审视他们的情感,而且要极具耐心。如果成人用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擅自揣测幼儿的心理,就无法与幼儿产生共情,就更谈不上实施情绪教育。

3.不断锤炼,提升教师情绪教学技能。任何形式的情绪教育,最终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才是有效实施情绪教育的重中之重。幼儿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阵地,在平时要多组织教师交流讨论、情绪教学案例分析,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理论,提高教师的情绪教育理论水平,帮助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探索更加有利于情绪教育的方法。教师本人也可通过自学幼儿情绪教育的专业知识、观看情绪教学的名师课程,不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增强整体素质,提升教学本领。

1.情绪体验策略的应用。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并非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是在为儿童设置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的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1]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新生儿生活在与外界隔离的暗室里,除了给他们提供食物以外,不让他们接受到任何的外界刺激。实验过程中发现,起初被试者在生理上同正常婴儿一样,随着实验的延续其机能逐渐减退,直到痴愚的地步。可见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和智力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体验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语言及行为理解的基础上,想幼儿所想,感幼儿所感,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让幼儿感觉到平等,感觉到教师就是自己的伙伴,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想法和见解。例如,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教师给出的主题是“热闹的商场”,大多幼儿画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拥挤的人群,只有然然画的是人的腿和脚,没有上半身。教师满心疑虑,其他幼儿也在嘲笑他,然然显得很沮丧。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请每一位幼儿试着把自己的画讲给别人听,通过然然的讲述才知道,原来妈妈带他去的商场在搞促销活动,他因为个子小,挤在人群里只看到大人的腿,其他的什幺也没看到,所以他就只画了很多腿。听了然然的讲述,教师表扬了他,觉得他的画真实生动,其他幼儿也给了然然热烈的掌声。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认可,然然更加积极活跃了。

要想和幼儿产生情感共鸣,就得跟幼儿“同频共振”。教师在对幼儿教育时应该摒弃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尊重、理解和相信幼儿,主观地将自己的认知降低到和幼儿同等的水平,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和信任,给予幼儿情绪体验的支持,引导幼儿采用被允许的积极方式表达或者发泄自己的情绪。

2.情绪对话策略的应用。《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2]。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景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幼儿情绪的发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对话开始的,在对话中喜怒哀乐往往交替出现,情绪变化的频率也是最为显着的,因此,对话策略是实现情感教育最为便捷、最为直接的方式。“如果幼儿能用语言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那幺他就更主动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更理智。”比如当幼儿感觉到害怕、忧虑、沮丧,或者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成人应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和人沟通。相比于成人,幼儿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在对话中,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分析对方语气,并通过别人的情绪生成自己的情绪,这个过程既可以形成共情,又可以产生情绪互斥和情绪交换。

杜威从教育的心理因素及民主观着眼,主张教育应建立在儿童的天性、本能的基础上,主张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因此,在施行情绪对话策略时要充分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表达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表达内容是什幺都要作出积极的回应和适宜的引导,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平等,产生积极表达的欲望。

3.情绪表达策略的应用。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大量的学习是通过模仿产生的,观察是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幼儿更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获得“情感表达法则”。同时,幼儿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情绪表达的方式,情绪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也不相同。在引导幼儿情绪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再通过不同的表达回应不同的情绪,让幼儿从教师的回应中差异化地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并从中筛选积极的信息,从中获得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归属感的需要。例如,有一次,在热闹的区角游戏中,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伴随的还有一句:“我生气了!我真的生气了!”原来是林林把萱萱辛苦搭建好的城堡给推到了。教师走过去,萱萱一下就哭了,接着林林也哭了,场面乱作一团。为了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并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师进行了一次“情绪大调查”。在调查表中,幼儿用图画的形式回忆了自己的表情和情绪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情绪的理解。教师再通过“我的百变心情”“心情妙妙屋”“分享情绪”“我的表情包”等不同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排解了负面情绪。

4.情绪反馈策略的应用。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教育原则》中指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3]很多时候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幼儿语言或者非语言之间的摩擦,会产生一些情绪,教师可以将幼儿的这些情绪统一整理之后,再以积极的鼓励反馈给幼儿,从而帮助幼儿对不良情绪及时梳理和排解。比如,在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往往充满自信的情感,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赞许;当幼儿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往往伴随沮丧不安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们排解困惑,疏导感情。家庭教育也是同样,好多幼儿喜欢在家长面前哭诉或者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留在幼儿身边,认真倾听幼儿的诉求,针对幼儿的情绪作出积极的回应和反馈。比如“事情原来是这样啊”“发生这样的事情妈妈也很伤心”“还有吗?可以多分享一些吗?”等,幼儿将自己情绪通过哭诉全部发泄出来之后,就会开始学着重新关注周围的环境,重新调整自己的情绪。除了向家长哭诉,还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倾诉,寻求支持安慰,理解和同情。教师和家长也可以给幼儿讲心情小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会被主人公的情绪替代强化,会随着故事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从而获得正确的是非观和审美观。

情绪引导式教育的奠基人金伯莉布雷恩所着的《你就是幼儿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幼儿只有感受到快乐才能更好地思考”。所以,要尽量分享积极情绪小故事,引导幼儿体察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尝试管理自己的情绪。

幼儿教育不可避免地伴随情绪教育,良好的情绪教育之于幼儿价值观的形成、幼儿性格的养成,都具有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搭建不同的学习体验方式,将情绪引导渗透到幼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幼儿从小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奠基其终身发展提供高情商密码。

[1]陈鹤琴.陈鹤琴活教育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5-30.

[2]尉婷.浅谈幼儿情感教育的培养[J].学周刊,2019:160-161.

[3]姜莹.浅析教师对幼儿情感教育的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