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

【摘要】结合乡土资源和乡土情怀开展适宜的研学活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意义重大。教师应基于一个“新”字、一个“细”字、一个“合”字,为研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在研学调查、参观和主题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自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并针对寄宿生这个群体的研学情况进行深度总结,通过生命教育、多元分析和正向激励,使研学反思落到实处。文章通过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研学活动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分析高效的研学活动对于寄宿生的一些积极作用。

【关键词】研学活动;寄宿生;研学反思;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6—0038—04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实际地域教育资源开展适宜的研学活动,研学中的“集体旅行和集中食宿”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学校德育的内涵式改革创新。“好生活就是好教育。”[1]这里的好生活就包括精彩的研学活动,能有效丰富农村寄宿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寄宿生在校期间远离父母,他们的生活、学习场所比较封闭,容易变得性格孤僻。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较注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体验的现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较单调、效果有限。基于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改变固有的教育思路,通过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打开学生的学习视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真正为学校地方性课程资源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寻得良策。本文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研学工作实际,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法等,研究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研学的具体措施。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研学活动是细化每一个环节之后的“万全之行”,应克服研学活动刻板化、形式化和边缘化的风险[2],在安全而高效的前提下夯实研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研学活动中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基于寄宿生的特点,基于当地实情,基于一个“新”字、一个“细”字、一个“合”字,为研学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

1.立足于一个“新”字。在当前“互联网+”的强大技术支撑下,新时代研学活动以新面貌获得师生的认可与喜欢。比如,利用“PHP+MYSQL”技术,对研学旅行的各个细节深耕细作。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当信息采集员,对研学旅行中的景点(或某个地方)、路线、文化、环境及特色进行信息录入,进而生成此次研学旅行的二维码,扫码就可以查看研学旅行准备环节的各个细节,有多个方案供各班级学生或家长选择。另一方面,学生或学生家长使用微信扫描研学旅行二维码,获得此次研学旅行的相关信息,以便做好应有的准备,为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教师或家长可以允许部分学生带手机或相机,对研学中出现的各种植物拍照和分析,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对比,以增长见识。如此,研学旅行就成了具有“鉴别、研究、学习”等意义的活动。

2.立足于一个“细”字。研学活动中唯有立足于一个“细”字,全面扫描每一个研学活动中的细微处,夯实细节,才能消除一切可能出现的不利于研学活动开展的因素。“细”还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研学活动的路线、区域、主题、安全、策略等等,包括谁当“导游”、谁负责安全、谁进行资料统计、谁作访谈设计等方面。如果有必要,针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可以组织虚拟预演和排练,师生各司其职及早发现问题,通过合理分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力争让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力争让研学活动在顺利、快乐的氛围中开展,力争让学生在多方面得到锻炼。

3.立足于一个“合”字。这里的“合”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教师应该提前和家长沟通,使家长的教育理念能够和学校的研学理念保持一致,让家长及时了解到研学的意义,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对寄宿生而言,更应该重视研学,通过研学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研学成为学生的一种难得体验,把研学当作磨砺学生心理品质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如此,家长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研学用品,在行动和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鼓励。作为社区或社会相关单位应该开辟“绿色通道”,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合力做好做细研学的相关对接工作,为学生参加研学活动提供最大支持。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参加研学活动的师生给予资源优先查阅权、重点区域优先进入权等。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时,精彩的研学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开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研学活动应该以生为本,尤其应该从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入手,基于寄宿生的年龄特点、真实学情和心理状况,做精做细研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文明研学习惯。可以说,以生为本,是研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基点。

1.在调查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研学中,调查活动是“重头戏”。以去自然景区研学为例,以往,师生们每参观一个地方,一般会调查当地自然景观中有什幺动物和植物。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可以引领学生认识很多动物和植物。在新课改背景下,研学调查活动还应该探索新的可能性和空间,还应该再增加一些创新元素,可以让学生调查与生态有关的细节内容,通过动物和植物的特点联系人应该具备的品格,让学生将调查活动与自身成长联系起来,使调查活动更具人文特色,让研学变得更有意义、更具育人价值。比如师生到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开展研学调查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注重调查植树造林等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注重调查水源分布、旅游价值、生态平衡等情况,甚至可以调查一下周边有没有破坏胡杨林景区的一些负面情况。通过研学调查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从而自发地保护环境,具备环保意识。这样的研学调查活动基于新的人文、环保、科技等视点,更加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意义,值得学生、家长和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调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2.在实地参观中,培养自主合作意识。研学活动中有很多实地参观活动,以往的参观活动是在教师“手牵手”带领学生的形式下进行。如今,很多教师创新实地参观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给予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成长。通过分析可知以往“保姆式”的研学效果不佳,不值得提倡。教师、家长应该充分放权,把研学的选择权、参观权、实践权都尽可能地给学生,引领学生尤其是寄宿生自主决定参观方式、自主组建合作小组、自主选择参观重点,并通过相互协作解决研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与发现中完成研学任务。正所谓:“多一些自主,让参观更深入;多一些合作,让研学更惬意;多一些灵活,让活动更快乐。”

在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的研学中,教师让学生们提前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在研学中当解说员,讲解何为游览区、何为沙枣林观光区、何为瀚海红柳保育区等。在研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拍照片、探讨交流等,以此引领更多学生与自然对话,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以期实现研学效益最大化。比如,在以环保和发展为在主题的研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协作完成。A组学生进行研学地方志资料的查阅,B组学生进行研学相关人物的访问调查活动,C组学生进行研学影像资料的拍摄、加工和制作等等。通过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完成,使各学生小组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教师适时给予点评,让研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好的研学活动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近及远。”[3]一开始,可以选择农村博物馆等安全、就近、方便的地方开展研学活动。随着研学活动逐步深入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围绕环保主题、文物保护主题、继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主题等多主题研学方式,在这类主题研学活动中,教师或组织者需要注意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应把相关工作分配给班长和小组长,使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演绎研学活动的精彩。

研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和家长都应反思如何针对寄宿生这个群体,将研学作出深度总结。毕竟,从研学过程性资料中提炼建设性的反思建议,是研学活动具有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科学而较有深度的总结,能够帮助师生以及家长认识到研学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研学的后续力和正效应,进一步让研学活动与寄宿生的心理矫正结合起来。可以说,高瞻远瞩做实研学反思,应该成为寄宿制学校研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注重安全,通过生命教育警醒学生。研学活动中之所以出现“只学不旅”的现象,是因为部分学生家长以及相关部门担心学生的外出安全问题。尤其近几年流行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对研学活动造成了一定阻碍,学生家长思前想后,更加不放心学校开展研学活动。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学校应该从安全保障和素养提高的目的出发,多方考量,思考研学活动的开展,思考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研学活动,尤其要借助研学活动突出生命安全教育。教师立足学校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思考研学环境的安全性,为做精做实研学活动做好万全准备。

比如,在金塔胡杨林研学活动之后,不妨开展“真心话”表白活动,教师可以提问:“为了经济效应,可以随意砍伐杨树吗?可以让一些对环境危害性较大的企业继续生产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学生充分交换看法的基础上,最终达成共识——经济要发展,但也要注重环保,生态平衡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这样的提问、回答、总结,在一个更广的层面上教育学生具备大局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正是研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2.深度品味,在多元化实践中锻炼学生。好的研学活动不是“只旅不学”,而是“有旅有学”,“研”为手段,“学”为目的,“品”为过程。这样的“学”体现在研学的每一个细微处,学生可以在研学前深入学习,可以在研学中反思,可以在研学后拓展延伸相关知识。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度、高效地品味研学中的关键之处,力争达到扩展视域、增长见识、滋养品性的目的。

比如在金塔县胡杨林研学之旅后,可以让学生完成“我心目中的胡杨林”手抄报,可以开展“胡杨林科学发展产业”金点子活动,可以举办“最美胡杨林”小学生摄影大赛活动,可以举办“未来的胡杨林”科幻画创作,可以举行“我是金塔县人我自豪”主题演说,可以举行以“生态、胡杨林、发展”等为主题的日记或作文竞赛活动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合作,可以深度讨论和品味,通过以点带面,把研学的正效应辐射到全体学生当中。

3.注重评价激励,在高效呈现中激励学生。寄宿生因为暂时远离父母,所以比较敏感,融入集体的归属感更加强烈,获得成就感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自己的一言一行包括研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都希望能得到他人(教师、同学、家长等)的肯定,“实现自我与他者的统一”。[4]对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评价研学活动,或学生与学生互评,或家长之间助评,或教师总评,或更大范围的网络点评,通过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应该是研学活动中所有资料高效呈现的协助组织者,包括照片、作文、手抄报、科幻画等等,均可以通过美文或微视频的方式上传到QQ群、微信群或钉钉群中,让研学的正效应在更大的时空发挥作用。家长和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对研学活动作出多元评价、正向评价和多元评价,以此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有意义的研学活动之中。

总体来说,从研学准备到研学过程再到研学反思,都体现着寄宿制学校对研学整体性规划的把握情况,都体现着学校对学生和家长的有效联合,体现着研学视域的不断打开,体现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5]。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研学活动应继续以生为本,重思想传承,重情感滋养,重自我激励。寄宿制学校教师应该俯下身子,关注细微,注重个体,力争让研学活动既成为学生学知识的补充,又成为学生情感滋养的好契机,真正让研学成为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有力载体和重要途径。

[1]荣雷.研学旅行推进过程中要突破路径依赖[J].中小学德育,2021(06):79.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生活教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126.

[3]文军庆.以“博物馆”为支点,构建研学旅行活动课——以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博物馆课程为例[J].未来教育家,2019(01):49-51.

[4]吴立宝,邓翰香.论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困境突围[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01):49-51.

[5]张淑玉.在游中学,于行中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4):1.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农村寄宿制小学有效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05)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