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高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很多学校和教师淡化了这方面的教学与实践。基于此,学校要通过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教师要通过科学高效而富有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而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灵活实用而富有操作性的经典阅读指导,让优秀传统文化步入校园,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厚植学生传统文化根基,提升学生传统文学素养,加快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步伐。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实践意义;现状与困境;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0—0039—04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基础,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贤们创作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灿烂文明。古诗词等为代表的文学经典更是先人们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教育作用毋庸置疑。孩子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接触中国古诗词经典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诵读、记忆、理解、教化等核心素养,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心,并伴随其健康成长,对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及各类活动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于形成学生丰厚的语言积累、系统的文史哲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深广的人文情怀,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深刻挖掘课程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背后深厚的人文价值和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承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这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

武威第十五中学精心打造的“攻鼓子”“太极拳”“凉州词”三张校园文化名片,目前已纳入学校地方特色校本课程范畴,在校内外逐渐散发出文化育人的博大力量,同时在省内外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央教育电视台、省市有关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系列报道,学校荣获“省级文明校园”“信息技术2.0省级试点校”等称号,2021年6月荣膺甘肃省第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示范学校”。学校的实践探索,以及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等,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教学中的“功利性”“低效性”现状

1.教师教学的“功利性”。简单来说就是重分数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虽然教学课程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但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普遍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只想着学生能在每周规定课时之内如期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如在古诗文教学中,只单一地教授学生所谓“考试内容”,侧重于安排学生背诵、默写文言文及古诗词,在课堂分析鉴赏中,不能宏观地从知人论世、轶事典故、古代典章制度、饮食服饰、官职科举、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理解中步步提高到情感的共鸣、文化的融合与熏陶,错失了夯实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机会。

2.学生解读鉴赏古诗文的低效性。古诗文的学习鉴赏始终是高中学生的一大难题,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诗言志,词寄情。”诗词是抒发作者情感的,而情感一定要通过事物、人物、景物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古诗文作品,往往含有作者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情感,灵活而多样的表现技巧。由于这些经典作品年代久远,对于这种语境下产生的作品,学生疏通文意本身就需要一定时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解读文本,自然难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不能全面分析鉴赏作品蕴含的复杂情感和表现技巧。从这几年高考的得分来看,古诗文阅读鉴赏题得分偏低。

(二)教师的素养与课时紧张的困境

1.任课教师个人传统文化功底积累不厚实。在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学习和研究,讲解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比如,信息化时代,教师办公基本已实现网络智能化,钢笔字、毛笔字书写机会大大减少,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的《赤壁赋》这样的名篇时,教师讲解的形象性就会大大降低。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欣赏“一代书圣”“天下行书第一”的风范;从文化人角度领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风采;更遑论从审美角度鉴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情志了。这样的课堂教学难免少了一些趣味和神韵,冲淡了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绝佳效果。

2.课时安排紧张,教学时间有局限性。要开展一项创新而有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需要施教者精心设计策划方案,留足时间,保证活动方案的落实。由于高中课程门类繁多,课时安排相对紧张,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就需要施教者个人的艺术和智慧。而在高考阅读和文综考试中,古代文化常识考题,题型灵活、考查范围广、信息量大,一些学生视野不广,纠结而不能作出合理判断和准确回答。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

学校恪守“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人生”的办学理念,全力打造以“德”为核心的校园育人文化,奋力探究以“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聚力探索以“美”为追求的艺术培养思路,竭力追求以“梦”为主线的激励教育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资源,努力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绽放绚丽之花,让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资源在师生间结出丰硕之果,提升办学品位,探求多元化发展。

1.打造富有特色的楼宇文化。楼宇的命名,以“德”为中心,厚德楼(办公楼)、明德楼、立德楼、正德楼(教学楼)、俭德楼(食堂)、养德楼(男生公寓)、淑德楼(女生公寓)等的冠名,彰显了学校明晰的办学理念。食堂里悬挂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匾额,明厨亮灶、光盘行动的宣传图片,无不体现着寄宿制完全中学对食品卫生和师生安全的重视。走廊上的各色牌匾、教室里的精心布置、优美别致的花坛回廊……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2.培育富有教育意义的墙壁文化。学校大型精美雕塑“七子墙”,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形象栩栩如生,名人名言赫然醒目。校墙四周设计“涂鸦墙”,学生定期创作,日新月异,放飞想象的翅膀,书写心中的理想……

3.培养学生多元化兴趣爱好,组建师生社团。学校注重突出办学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校本课程开发,强化学科社团建设,追求活动育人实效。目前,校园里活跃着“北极光”地理社团、“光影”摄影社团、教职工“华年”读书会、学生“AI机器人”社团等23个师生社团,氛围健康浓厚,活动精彩纷呈,成果日益显现,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活动中获奖颇多。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1.科学设计教学方法,艺术整合教学内容,渗透融合传统文化。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科素养出发,准确掌握教材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学习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教者可以设计三个问题,高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1)阅读欣赏本文中描写胡屠户的“骂”和“扯”的精彩片段,据此复述故事情节。(2)为什幺范进会发疯?对比一下孔乙己,他们二人命运有哪些异同点?(3)举人是怎样一个品阶?课文是怎样描写“报禄”等细节的?就科举考试,你还有哪些文化常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比如,第(1)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胡屠户的“骂”,民间俚语,粗俗傲慢,充满了世俗的偏见和对人格的侮辱,是范进中举前其卑微屈辱人格的写照。胡屠户的“扯”,则是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瞬间判若两人的变化,他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懒蛤蟆想吃天鹅肉”“文曲星下凡”“老爷回府了”等语言,相声、小品式的幽默,实在是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颇有一点“微笑的辛酸”。

这样的高效大容量课堂,引领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分析鉴赏能力,自然而非刻意地渗透了传统文化。

2.创新引导,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要渗透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创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视频、图片、音频等,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学经典,如《史记》《资治通鉴》选文,教师尤其要善于点拨和引导,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掌握内容、合作探究、高效分析鉴赏。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标题形式概括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然后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很快理清了思路,熟悉了课文内容。蔺相如、廉颇身上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真诚豪爽、知错能改等优秀品质就是中国文化崇尚的精神元素。

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成语故事、趣闻轶事、历史典故的讲解渗透融合优秀传统文化。

这样的趣味课堂,学生探索兴趣浓厚,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自然而然地植入他们的头脑中。

(三)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渗透融合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传统诗文、音乐等的感知上,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自然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流传着许多美妙而神奇的传说,不同节日又有各自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仅汉民族传统节日就有四十多个,春节、上元、花朝、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除夕等都是一些主要节日。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必要时借助班会、团队活动,将一些传统节日活动方案,有计划地分解到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以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实效[3]。

比如,在清明节举办“气清景明祭之以礼”追思活动,庄重地表达自己对先辈和英烈的缅怀思念、敬仰学习之情。布置学生收集历代文学家有关清明节的诗作,制作手抄报交流分享。如杜牧《清明》、张继《闾门即事》、杨万里《寒食上冢》等,这些诗作也是我们进行文学赏析的很好范例[4]。利用校园和班级的黑板报,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传说、诗词,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

通过这样学做结合、学有所悟的活动,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少的是枯燥繁琐的说教,多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家国情怀、民族信仰融入学生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根植于学生心田。

(四)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着,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阅读古典名着,有助于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4]。在指导阅读《红楼梦》时,教师要先办一次“品读经典名着专题讲座”,从主要内容、版本及名家评点、阅读鉴赏方法等方面强化指导,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①就书中主要人物,如金陵十二钗,请你在读书笔记上写出一些难忘而有趣的事件名称,作品通过这些事表现了她们怎样的性格特点?②你有没有关注到隐含在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哪些新奇而令人陶醉的艺术形式呈现?如饮食服饰、医学建筑、哲学美学、书画戏剧、诗词歌赋等……通过阅读,师生一起分享读书收获,静下心来品味作品的诗画意境,鉴赏作者丰富多彩的表现艺术,将情感升华到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上来。这样的阅读,提升了学生对经典名着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改善了对当前阅读教学的认知偏差,加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步伐[5]。

总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既是一项求知的工程,更是学会做人的工程。学校要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教师要通过科学创新、高效有趣的学科教学,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实践活动,注重经典名着阅读指导,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1]王其俊.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J].语文教学之友,2021(05):13.

[2]李红娣.中国鼓进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03):62-63.

[3]周丽芳.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1(27):55-56.

[4]万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20(05):143.

[5]段德成,李晓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1(13):71-72.

编辑:魏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