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红梅

【摘要】教材是知识、方法、情感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中的素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而落实新课标。本研究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分析了基本素材的创造性运用研究现状,提出了创造性运用小学数学教材基本素材的策略。本研究认为,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开篇”内容、“章头”内容和“结尾”内容。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材;“开篇”内容;“章头”内容;“结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2)12—0086—04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源泉。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为本,教材的构思设计上呈现了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既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1]。但一直以来,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课本知识内容的精准输出,重视教材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概念、例题、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而对“开篇”“章头”等一些非常具有育人价值的基本素材“一带而过”,甚至直接摒弃,教材的育人作用没有最大程度得以挖掘和发挥。那幺,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素材呢?

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对创造性地运用小学数学教材基本素材的研究比较肤浅,大多集中在对教材运用不够、处理不到位等方面的研究,但具体如何使用没有详细的实践素材。如苏永勇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一文中提到,“教师只有认真研读了教材,充分理解了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个章节安排的意图,才能深刻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蔡娥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分析小学数学的现状时明确提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不强”的问题。但均对如何研读、理解教材,创造性地运用、处理教材,没有具体的实践探索。张惠在《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文中提出,“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成为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指出通过“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等途径,并借助教材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具体表现。对教材的使用提出的观点非常鲜明,遵循的原则也和新课标要求相符,但是对教材如何创造性运用论述还显单一,存在不系统、不完整的问题。

(一)用好教材中的“开篇”内容

小学数学新教材开篇内容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的对话展开,对话语言亲切,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册的开篇内容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都是编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的,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及研究数学的方法。

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学生拿到的第一本数学教材,开篇内容恰好是编者与学生关于“什幺是数学”的一段平等对话,对话充满了亲和力,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像是与一个熟识的朋友进行的一次畅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开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隆重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利用开篇内容,将对话内容适当拓展,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第一堂课”,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二)用好教材中的“章头”内容

“章头”内容不仅给枯燥的小学数学赋予了灵魂,还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富有儿童情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尤其是“主题图”和“主情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科学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创新运用“主题图”素材。“主题图”中通常包含着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合理运用“主题图”,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做好学习的准备。新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单元主题图”“例题主题图”和“习题主题图”,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教材中的“主题图”都是静态的,如果能让静态的“主题图”“动”起来,就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更加形象直观的“日常生活实际”。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排队购票”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购票图”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图中的人物“动”起来:一个小朋友已经买好票离开了,后面的人依次跟上,队伍人数、排序都在改变。学生通过看动画演示,更直观地理解“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自然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应用。让“主题图”“动”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也让学生在仿真的活动场景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学习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2.创造性地运用“情境图”素材。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基于情境的,教材中设计了多样化的“情境图”,富有童趣、贴近现实,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熟知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倒计时的画面引入课堂,通过引导学生看钟表中秒针走动、听“咔咔”声响、按频率拍手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1秒”的长短,把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

(三)用好教材中的“结尾”内容

每一章节的结尾都设计了“阅读与思考”“数学广角”“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生活中数学”等栏目,涉及的内容都是与数学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给学生了解教材、深入理解知识提供了依据。编者将这些内容设计在每一章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教师重视这部分内容,将数学文化真正渗透进教材、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方法掌握的过程中,真切领略数学文化的价值和精髓,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的素养。

1.创造性地运用“阅读与思考”中的素材。阅读不仅是文科类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理科类课程学习的关键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阅读与思考”这一栏目就是编者有意设计的一项“结尾”内容,编者将这些内容设计在每一章节,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边阅读、边思索、边运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二年级数学“买衣服”一课中的“读一读,讲一讲”这一栏目,安排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中国一共有多少钱”时,周恩来总理幽默地回答说“我们有18元8角8分。”这样的阅读材料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融入进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悟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这些阅读材料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智慧、数学无穷魅力的同时,将人民币的发展历史介绍给学生,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方法的掌握过程中,真切地领略数学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同时厚植爱国情怀。

2.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广角”栏目中的素材。“数学广角”通常是通过呈现一些比较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渗透的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材中“直线、射线和角”的相关知识点蕴涵了极限的思想;“角的度量”中角的符号、角的计量单位中都渗透着符号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数学广角”这一栏目中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理、操作、实验、论证等方式,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地运用“你知道吗?”栏目中的素材。“你知道吗”这一栏目中内容的安排都是随教学内容相机穿插的,内容题材涉及范围较广,主要有“数学史料”“数学知识”“数学家的故事”等类型。数学史包括数学知识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上的数学家等,这样编排能较好地配合数学知识教学,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学生深入研究所学知识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如,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有关数学教育家华罗庚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介绍华罗庚注重科学实验与实践结合,利用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为青年一代树立了自学成才的榜样。利用这些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在了解数学家伟大与平凡的同时,激励学生以数学家为榜样立志成才。

4.创造性地运用“数学万花筒”栏目中的素材。“数学万花筒”这一栏目中含有大量的思政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

如,在二年级下册“奥运开幕”一课教学中,教师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引入课堂,通过大屏幕上秒针一秒一秒地跳动,引导学生感受一秒的长短,最后将画面定格在“2008年8月8日8时零8分”,让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秒针[2]。这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数字,能激发学生认识“时、分、秒”的兴趣,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5.创新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的素材。“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栏目密切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生活化元素,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加工教材,使教材更具动态化、情趣化、生活化。

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考虑“角”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笔者通过出示学生熟悉的三角形和五角星引导他们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角,并将现实生活中的角抽象为图形,以此引出“角”的概念。从生活经验中提炼数学问题,使抽象的概念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用好教材中的“空白”内容

小学数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为教师留了进一步挖掘内涵、创造性使用的空间。编者在每一章节都留下了一些“空白”,其意图是为教师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3]。一方面教师可在“空白”处做些标记便于提示,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在这块“空白”处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学习。如果说“留白”是新教材编写的艺术,那幺,“补白”应该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有效“补白”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充分运用教材“空白”标注一些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一些问题的反思,也可标注一些容易出错的提示等等,实现“空白”不“空”,变“白”为“实”的目的,进而达到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如,二年级上册“寻找身上的数学秘密”一课中,留下了这样的空白“说一说、画一画身体上还有哪些尺子?”在课堂实施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协作完成,最重要的是要相互交流。交流中,学生有的画一拃、一指、一拳、一步,有的说一头长、一腰长、一臂长等。这样的“空白”设计为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除了用标准的“厘米”和“米”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不精确的测量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又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总之,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发挥好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基本素材,使“素材”变为“学材”,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也才能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苏永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J].甘肃教育,2021(05):170-171.

[2]蔡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1(03):178-179.

[3]高荣.浅谈如何有效地利用小学数学课程资源[J].教育现代化,2017(04):47.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