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中

【摘要】集团化办学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以“双减”为指向的教育改革中,选择走集团化之路成为创新教育发展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文章结合实际探讨了“双减”背景下集团化办学的实践路径,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集团化办学;可行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1—0044—03

随着国家、社会对基础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路径的不断探索,集团化办学无疑成为一个重要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它通过探索组建以优秀学校带头、普通学校融入的教育集团,借助名校的优质资源带动和影响普通学校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1],实现强校带弱校、老校带新校,发挥名校、名校长、名师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作用,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发展形态。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2],更是成为集团化办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和最终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可行性

一是促进核心校与成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集团校之间可以进行教学设施设备、教师力量、教学活动、校本课程等之间的交流,并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二是增进学习。利用走访互学等形式让教师、学生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提高各集团校的综合实力。通过名校引领、优势互补、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成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使各校能在学校建设、党建品牌、生源、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四是集团校的成员也为推动教育创新、均衡教育资源、地方教育改革、弱化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双减”背景下实施集团化办学的策略

(一)核心校引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1.提高办学能力。树立明确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法管理,民主兴校,科研先导,质量强校。以“幸福人生从这里起航”为教育理念,“让每一天都有收获”为学校校训等,从方方面面体现集团校的办学特色。

2.优化管理水平。通过合作,探讨集团化办学的思路,明确办学方向,建立规范的制度,健全适合现阶段的运行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为集团化办学提供制度保障,助力各集团校的发展。如,每学期,成员校之间互相派出具有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跟岗工作1~2周,承担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其他校教师及中层领导学习好经验、好做法。这样既开拓了中层干部的眼界,又促进中层干部快速适应不同的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3.提升育人能力。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分享和推广班级管理、育人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化程度,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促进家校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良好心态。

(二)联片教研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1.教师轮岗交流。在区管校聘制度中进行教师轮岗交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水平建设。集团校城区学校派遣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至少为期一周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农村学校等数额、对应学科派遣教师到集团校城区学校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此外,将“抱团发展”落到实处,鼓励教师研究协作。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案例分析、作业设计、微课制作等教师的比赛活动,鼓励集团校中的教师自主成立研究小组,让核心校中的教师有机会分享,薄弱校的教师有学习的机会,形成“人人搞研究,人人有收获”的良好氛围。

2.组织集中教研。一是实施集体教研。利用“半天无课日”的教研要求,建立集团校集体教研制度。集团校中每个学科推荐一名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做学科教学、课标培训、问题探讨等方面的教研计划,再以年级为单位,选出一名教师当小组长,负责协助教研组长做好记录、检查等方面的工作,最后建立评比机制,小组内的教师能根据安排积极参加大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的同时合作共进。二是自主活动。规范集团校之间教研活动的领导组成、活动计划、活动目的、活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每学期进行先进小组、先进个人、德育能手等的评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3.帮助新教师成长。“青蓝结对”活动能让新教师在教研之余,解决一些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不断发挥集团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师徒帮扶”为主要形式,进行同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研究,开展“师徒共上一节课”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艺的活动,做到“师傅引路,徒弟跟进,共同进步”。

(三)优势互补增强教育创新能力

1.正确引导形成良好局面。一是通过考核制度进行引导。在考核中注重创新教育因素的比例,能利用制度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主动进行创新教育。二是适当奖励进行指导。集团校之间设立创新教育论文奖,创新教育案例奖等,以此来激励和引导教师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无创新不教育”的良好局面。

2.提升教育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思考并尝试创新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通过集体内学校的优势和特点,让课堂走出教室。如,组织“劳动促成长实践见真知”的苹果采摘活动,让学生在采摘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劳动和实践的快乐,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向上、刻苦学习的雄心。

(四)合作交流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1.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导向。一是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各集团校成员在自身发展优势和传统校园文化的延续中,提炼优秀文化成果,达成创建文化目标,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共同培育积极向上、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二是集团校文化共同发展。打造集团校的文化特色,提高师生对集团校的归属感和集体意识,全面提升集团校的办学水平。三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各集团校积极探索益于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文化环境创设,开展阅读、劳动等方面的活动,逐步扩大集团校校园文化的获益面。

2.主题活动贯穿校园文化。如,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新时代好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雷锋志愿服务、“劳动美”社会实践和“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集团校内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受到不同校园文化的熏陶。

3.宣传彰显学校魅力。集团校成立组成领导核心,在合作办校的过程中树立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风,借鉴名校的治学方针,建立领导带头引领、教师率先垂范、学生自觉遵守的制度文化,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形成一种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更好地培育人才。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报刊、展板等广泛宣传集团校的动态,让社会公众对教育集团有客观的了解和公正的评价,进一步提高集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1.改变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建立数字化校园环境,建立系统的信息化资源库,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注重信息技术对课堂质量的提升作用,做到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升。

2.共享教育资源。一是均衡课程资源。依据学情和地方特色研发校本课程,实现线上集体研讨。二是同步教学检测。如本学年,教育集团共享命题资源,在提升、创新、突破的目标引领下,集团校内统一试题、统一时间、统一监测要求,在分析学年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的原因,对症分析,为教育集团发展搭建新平台,提供新思路。三是共享课堂教学。通过教育集团校内薄弱学科教师利用“线上教学”“空中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如音乐欣赏、国画、健康成长、信息技术等学科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聘请集团校内的专业老师线上授课,共同学习,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分享。

3.拓宽学习方式。数字化校园建设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支撑下,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体验不同的学习空间,实现优化组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不断贯彻下,集团化办学对促进区域化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集团化办学还需要不断探索,继续创新,持续完善,促进各集团校之间的整体合作和创新发展,实现集团化办学团体向着高程度、高品质、高要求的发展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建,程凤春.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学校治理:现实样态与实践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6(08).

[2]周洪宇,齐彦磊.从“双减”到“双增”:焦点、难点与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基于校际集团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X152)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