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生骏

〔关键词〕 语文学科;人文性;文艺学;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27—01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以及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学对于语文教育的诉求仅仅放在语言的工具性上。新世纪以来,文艺学的人文价值逐渐被受众提及,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这种人文性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表达日渐关切,先后推出《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等加以论证,这样,“中学语文自身的人文价值才被弥补”。

一、文艺学的人文性诠释着语文学科的本质

文艺学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其中的文学概念和折射出的人性变化等。从人文价值论核心出发,文学作品可以看作是作家人格境界的一种展示,文学阅读则可以看成是读者人格的重构过程,这种立体的、相互的作用体现的正是文艺学的人文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少、单一、陈旧,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问题,而从上世纪开始的一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大讨论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家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改,从政策和文件的高度承认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地位。

1.“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科学地区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着名教育家于漪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较之“思想性”、“情意性”、“科学性”、“文学性”、“社会性”、“政治性”、“民族性”等等,似乎更为合适,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2.从人的发展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改革。教改研究者将语文教学与人的健康与发展联系起来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规范性模仿轻创新意识、重教学方法轻学习能力、重课堂课本轻课外活动的弊端。从这个出发点考虑,他们还指出,“要以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3.文艺学的语言美、细节美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从文艺学人文价值论和美学的角度而言,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出语言美和细节美,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记叙文、议论文,语言和细节有时候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成败。

二、文艺学与语文教学在育人视角上有相同点

文艺学与语文教学都注重评论。文艺学家通过评论使读者在审美中的价值取向更为明确可辨。中学语文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更为明澈。

同时,二者都注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文艺学家的知识结构要多元化、多学科化,知识结构是文艺学家构成学术人格的基础因素,它的实际表现状态直接关系到文艺学家学术人格的品位。而多门学科的知识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是懂得多种学科知识的“杂家”。

此外,二者都希望能够不断探索、创新。“文艺学人文价值论,重视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人格构建,这就需培养审美主体在生活中健康的生存心理”,其实也就是赋予审美主体一种在发现和缔造美好世界过程中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中学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发散的角度观察和发现新现象,创造出有益的新方法。

三、文艺学人文价值论对语文教学改革有指导意义

文艺学人文价值论指出,中学语文教学是构建和完善学生人格的一种审美活动。而这一点,一直没有被人们重视。

文艺学人文价值通过审美让受众得到人格的重构,使他们变成有素养的人,同时推动着社会和历史的前进。而与此有共同点的是,中学语文教育也以育人、立人为目标,让学生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真、善、美,逐步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变革的是教材。教材好,教师就有了研究和进一步阐释的基础,学生也可以得到最好的知识孕育。而在重建教材的问题上,语文教材科学性与学科主体性是主要的研究对象。笔者认为,语文教材里的作品,应该是集合真善美的统一体,让一部中学生的语言读本展现出语言的丰富与精美、文化的多彩与奇妙,从而确定它的学科主体性。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