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马瑞祾

[摘   要] 数字化转型是国际中文教育应对科技和教育双重变革的优选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使命,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于变局中开新局。鉴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指出技术“重塑”作用的四项表征:重构智慧教育的生态体系、形成互惠共生的人机关系、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能效、培养中文师生的数字素养。其次,文章勾勒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认为高质量发展在生态、服务、资源和目标四个维度呈现出以韧性和弹性为外化表现、以差异和个性为内在旨归、以开放和公平为价值逻辑、以启智和育能为禀性追求的样态。再次,文章剖析了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筑强教育生态、提供适需服务、有效配置资源、培育新型人才。最后,文章从国际中文教育全局和“三教”出发,提出了强化教育治理、变革教学形态、夯实数字基座和提升数字素养四条实施路径,以期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创变。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徐娟(1970—),女,河南孟州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E-mail:xujuan@blcu.edu.cn。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国际中文读写智能导学系统设计与应用”(项目编号:22YH50B)

一、引   言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1],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主要途径。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数字化转型既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又是我国建设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2022年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指出,要“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使命,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或多或少都论及了技术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余江英等指出,应通过数字化转型满足“学中文”的需求[3];王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用技术赋能来走好创新驱动之路[4]。可见,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探讨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何以赋能以及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鉴于此,本文在诠释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表征、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与样态的基础上,探讨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实施路径,以期达成用转型促发展、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愿景。

二、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表征

(一)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双重作用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议题。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领域,以实现系统性、深层次的创新与变革[5],从而形成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部工作部署以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的指引下,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发布了《国际中文在线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强调了数字技术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性[7],为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引,拉开了数字创变的帷幕。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在现代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和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如任务型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的指导下,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全域,实现全流程、各要素的深层次创变,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袁振国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包含场景(模式)、资源、师资三项基本要素的转变[8],这三项要素恰与国际中文教育的“三教”(教法、教学资源、教师)相呼应。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以“三教”的变革为抓手,推动教法走向以学定教、多元融合,为国际中文教育注入内驱力;推动教学资源走向立体泛在、智能交互,为国际中文教育注入外推力;推动教师走向善用技术、胜任力强,为国际中文教育注入原生力,“三力”协同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表征

根据数字变革“3D”模式[9],回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进程总体经历了数字化转换期、数字化升级期和数字化转型期三个阶段。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作用逐渐从“辅助”(如光盘、磁带等辅助教师朗读课文、示范发音,改进知识呈现方式),发展为“增强”(如“中文入门”等慕课、“Aha Chinese”等APP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进而演变为“重塑”。数字技术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塑”作用有以下四项表征:

第一,切入点:重构智慧教育的生态体系。智慧教育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回应世界、国家和教育之需提出的语言教育发展新目标[10]。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植根于智慧教育理念,服务于教育体系重构,旨在用新兴数字技术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全场景、全链条提供智能化支持,让学习者在智慧中文学习环境中深层次理解语言文化知识,个性化操练听、说、读、写技能,获得即时化的语言测试反馈和自动化的中文考试服务,最终促进中文学习者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的全面发展与智慧生成[11]。

第二,着力点:形成互惠共生的人机关系。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中文教育的有机整合,“师—机—生”的三元结构和交往形式正在形成,机器逐渐扮演起导师、助教、语伴等角色[12],协助教师分析学情、设计教案、批改作文等,支持学习者诊断偏误、训练表达、探究文化等,技术之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地位开始从“辅助”迈向“协同”,即超越了“结合式”“叠加式”的初级阶段,蝶变为“耦合式”“和谐式”的高级形态[13]。

第三,突破点: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能效。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加强数据对教育全流程的赋能[14],使之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由情感分析、行为识别等技术构成的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动态化、伴随式采集国际中文教育的过程性数据,包括发音、手势等物理体征数据,评论、收藏等人机交互数据,脑电、眼动等神经认知数据,实现数据驱动的学情精准分析、资源精准推荐、干预精准实施和评价精准开展。

第四,落脚点:培养中文师生的数字素养。数字化转型必然会伴有强大技术介入教育,我们在看到技术促进教学减负增效的同时,应重视其“黑箱”属性。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教学回路[15]。培养中文师生的数字素养,不仅有助于教师合理应用技术来高效备课、精讲多练,也有助于学生科学选择各类数字资源来进行探究、协作,更有助于建立“人在回路”的协同机制和完整链路,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可解释性和可信赖度。

三、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与样态

(一)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教育特定领域的具体表现,既需要遵循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逻辑,又需要走出具有领域特色的发展之道。

随着中文国际传播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跃升,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学习中文、使用中文。据统计,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中文教育,82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6]。在国际中文教育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文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学习体验的需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中文教育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因此,中文国际传播模式亟须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实现以提质和增效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国际中文教育从“有没有”走向“优不优”。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是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协同互促的理念[1]为指引,力求做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用更优质、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教育来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和区域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新需求,促使中文早日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

(二)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态

基于学界对高质量教育的共识,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可持续性、效益优化、公平可及和质量提升[17-20]。具体而言,首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稳固的教育生态[17];其次,教育效益的提升需要精准提供优质服务[18];再次,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19];最后,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人才[20]。因此,本文将从生态、服务、资源、目标四个维度描绘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典型样态。

第一,生态之维:以韧性和弹性为外化表现。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应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路向,以适配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的交叠影响下,传统国际中文教育生态的脆弱性暴露无遗,部分孔子学院被迫关停,大量留学生无法来华[21]。此外,身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习者已不再适用单一的、固定的中文学习方式,国际中文教育萌生了破除对传统刚性教学路径依赖的诉求。可见,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呼唤兼具韧性和弹性的新生态。一方面,韧性的教育生态是指可以抵御、消纳和适调教育系统外部的各类危机和风险,在压力下依旧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行[22];另一方面,弹性的教育生态则是指教师和学习者能够灵活调整授课或学习的时间、空间、方式、工具等[23],打破固有生态惯性,继而满足国际中文教育跨时空教学的现实需要。

第二,服务之维:以差异和个性为内在旨归。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应是面向人人、适合人人的语言教育,此处的“人人”指每一位希冀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各国民众。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跨区域、跨国别、跨文化的国际性语言教育[10],随着低龄化、社会化、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多元需求驱使国际中文教育在时空属性、教学对象(职场人士、青少年、留学生等)、学习动机(来华定居、求职、升学等)等方面呈现高度多样性。因此,千人千面的中文学习者需要更具差异化(国别化和语别化)、个性化的语言教育。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应坚持“分层、分类、分个体”的思维,切实满足不同学习者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为其建立分众化的知识传播渠道,供给满足其需求的语言教育服务。

第三,资源之维:以开放和公平为价值逻辑。高度开放性与高位均衡性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首先,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是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开放合作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关键要素[24],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助推优质资源的跨国别共建共享,使教育资源精准对接学习者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等。其次,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是更加公平、均衡的教育。由于世界各国国情、教情迥异,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的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25],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为“量”的短缺,更表现为“质”的不足。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打破现有的供需矛盾,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各国民众平等享有学习中文的机会。

第四,目标之维:以启智和育能为禀性追求。究其本质,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高质量育人,即要以服务中文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为内在尺度。启智(语言知识)与育能(思维与能力)相结合,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实现育人到育才的目标升级,进而完成超越语言、走向文化的融合创新[9]。高素质中文人才的培育需要与经济社会的需求有机接轨,与数字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因此,除了运用中文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外,国际中文教育亟待探索更多维的育人目标,可以基于《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提出的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联(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社区(Communities)等“5C”目标[26],新增创造(Creativity)目标,以构成“6C”目标。结合《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等的要求,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培养具有更高水平的中文综合运用能力、文化能力、学习思辨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中文人才,以及合格的全球公民。

四、数字化转型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

发展的作用机理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化转型为其注入强大动能。孙春兰指出,要“创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加优质可及的国际中文教育新格局”[2]。同时,马箭飞认为,要“把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叠加、倍增作用作为重要工作来谋划和推进”[7]。可见,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打造新的发展格局,消弭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转型赋能发展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一)数字化转型可以筑强教育生态,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固本强基

在新冠疫情期间,国际中文数字教育蓬勃发展,并彰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通过同步与异步、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方式,确保国内外中文教学的正常运行,也为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更灵活的学习方式,使教育生态更具韧性和弹性,提升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外适性(消融教育系统外源压力)和自适性(满足教育系统自源诉求)。

在筑强教育生态韧性方面,为解决无法来华导致的目的语社会文化环境缺失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打造了“实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学模式”,通过同步直播的方式,让各国学习者在云端走入中国的校园、商场、餐厅等,通过与中国母语者进行会话,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27],营造了离岸目的语学习环境。另外,教育元宇宙是一个虚实融生、时空共在、境身合一的数字学习空间,可以让身处海外的学习者借助数字化身,足不出户地遍访中国,使国际中文教育较少受到物理世界负面因素的干扰,这种方式也革新了中文知识的创生与流转机制[28]。

在筑强教育生态弹性方面,“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文联盟”等平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在线精品课程;“e学中文”“Hello Chinese”“AhaChinese”等移动APP包含汉字描红、对话练习、实时翻译等功能;“JUZI汉语”作为我国首部外向型融媒词典,集“学词—练词—测词”为一体。以上这些数字资源为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学习中文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基于数字资源的主动学习、弹性学习成为中文学习的新常态。

(二)数字化转型可以提供适需服务,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谋新求变

传统中文教育的标准化培养模式无法使学习者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教育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平台、智能导学系统等数字资源为化解国际中文教育的规模化覆盖和个性化培养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方案,以人机协同的方式转“漫灌式教”为“精准化教”,变“统一式学”为“个性化学”,换“粗放式评”为“科学化评”,用适需的语言教育服务让因材施教的理念照进现实。

首先,人机协同的精准化教。不同于翻转课堂、在线教学等模式在中文教育中的应用[29-30],人机协同的精准化教是在“精准教学”理念下,用数据精确刻画中文学习者的“差异”[31],实施“课前精准识才→课中精准育才→课后精准辅才”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以语音教学为例,课前,教师通过自测数据精准分析学习者存在或潜在的发音问题,设定教学目标;课中,教师借助三维口腔视频等资源精细讲解清浊辅音、声调组合等难点,精准实施对比听辨、双声定调等教学干预;课后,教师基于可视化工具呈现学生的发音姿态(如唇形、舌位),精准研判偏误成因,并提供个别辅导。

其次,人机协同的个性化学。有别于传统“步调一致”的中文学习方式,数字资源可以为学习者推送与其能力、需求相匹配的学习路径和内容,从而让其自定步调地学习中文。基于词汇知识图谱的词汇自适应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前测数据形成学习者画像,显示符合“i+1”可理解性输入原则的释义文本和例句内容;“词汇动态增长网络”能够对学习者词汇知识的掌握状态进行预测,从而灵活调整推荐内容的难度,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经教学实践验证,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并使之收获更愉快的学习体验[32]。

最后,人机协同的科学化评。相较于传统粗放、滞后的教学评价,依托数字技术可以打造多元立体的国际中文智慧评价体系,让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首先表现为过程性评价即时化,“IN课堂”中文作文智能批改平台可以为学习者即时化反馈多维度的习作分数和个性化的评语,解决传统写作教学中“写评分离”的问题[33]。其次表现为结果性评价自动化,“汉考国际”引入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自动组卷等技术,开发了网考系统、命题系统、阅卷系统等软件,自动化完成命题、监考、阅卷、成绩分析等任务,助力中文水平考试数字化转型[34]。

(三)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配置资源,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聚势增能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秉持“合作、包容、共赢”的理念,依托数字技术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互联互通,扩大“中文联盟”“中文智慧教室”等优质数字资源的普及范围,力求为全球更多的中文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更低成本、更具公平性的中文学习机会,弥合中文教育的数字鸿沟,消解中文资源的使用屏障,实现数字普惠,让各国中文学习者都可以乘上数字时代的快车。

首先,促进优质资源开放。数字技术可以广泛联通海内外的学校、孔子学院、出版社、科研机构等,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合作,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例如:“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且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该语料库采用海内外合作共建的思路,邀请了中国、美国、瑞士、越南等国家的中文教师团队参与,正式运行后,语料库采用“搭积木式”的动态建设策略,允许全球用户在通过审核的前提下补充或更新语料[35]。该语料库的建成为世界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其次,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同300所海合会国家的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并设立300间“中文智慧教室”[36]。本团队通过实践发现,基于“中文智慧教室”的“双师课堂”可以实现“国内中文教师+海外本土教师”同步异地授课,纾解优质中文师资短缺的难题;智慧大屏内置的交互式游戏、“唱学中文”歌曲等资源可以助力营造“寓教于乐”的中文课堂,“柔性”传播中文知识。此外,“网络中文课堂”在促进中文教育公平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网络中文课堂”已陆续在希腊、英国、法国等19个国家建立,注册学员近7000人,惠及中文学习者近50万人[37],通过输送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极大提升了中文教育的可及性。

(四)数字化转型可以培育新型人才,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铸魂储贤

数字化转型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是实现人才观的变革。未来,高素质的中文人才不仅熟稔一国语言,而且能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全球视野、高阶思维、数字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最终成长为适应数字时代和智慧社会发展需要的全球公民。另外,“汉语桥”线上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向中文学习者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促进各国民心相知相通,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文化使者”[2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大量的中资企业走向世界,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利用数字资源更好地培育兼具中文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国际展会场景下留学生商贸汉语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让学习者沉浸式地完成商贸谈判、合同签订、物资采买等交际任务,促进其对“中文+职业技能”知识的具身认知加工[28]。未来,还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和资源培育一批能够服务中外交流的汉学家、翻译家、外交官等高端人才。例如:面向海外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汉学家,文字识别、虚拟现实、3D建模等技术可以活化中国的简牍、碑刻等古籍,利于海外学者查询、阅览和研究,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文脉,提升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影响力。

五、数字化转型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

发展的实施路径

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不断提高国际中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又需要以“三教”的数字化转型来撬动国际中文教育的整体转型。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四条实施路径:

(一)建制与善治:强化教育治理,系统推进转型的行动方案

制定和出台“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方案”是数字化转型沿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的前驱性工作,亦是助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必要的基础性构件。数字化转型的有序实施必须依托多主体联动、全方位推进、多层次贯通的转型行动方案,利用制度优势来保障技术与教育耦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助推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更需要最大程度发挥数据要素在国际中文教育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一方面,语合中心需要联合各国(地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国内高校、中文教学机构等,建立区域、国别的国际中文教育数据标准体系,推进跨区域、跨国别、跨领域联动,消除数据孤岛,创建“数据驱动、多元共治、技术善治”的国际中文教育治理新路径;另一方面,还需要发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等学术团体的智库作用,以年为周期发布“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常态化评价全球各国中文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境况,用评价数据驱动技术善治善用。

(二)交融与创新:变革教学形态,塑造多元融合的教法体系

数字化转型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变革传统国际中文教与学的形态,塑造多元融合的新型教法体系,助力教师教学减负和学生深度学习。一方面,《2023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将“模糊学习边界”确定为六项关键技术之一[38]。随着数字技术与学习空间的高度融合,混合(Blended)、混成(Hybrid)等教育模式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另一方面,随着后方法时代的到来,国际中文教育也不再遵循某一特定的语言教学法,这也促进了国际中文教学模式从割裂走向交融。教法体系的“多元融合”旨在依托数字技术达到更丰富、更深层的融通:既是表层的课内与课外、物理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相贯通,更是深层的听说法、任务法等多元教学法理念、模式的有机整合,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从“以讲和练为主”的传递型教授向“以学和思为主”的研创型学习转变。概言之,多元融合的教法体系将淡化模式外在形式的束缚,转而聚焦学习者内在求真、向善、尚美的智慧生成和知华、友华的情感认同。

(三)聚合与联动:夯实数字基座,构建智能交互的资源生态

优质的数字资源是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数字化转型可以将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换为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这就需要做到数字资源的科学设计和深度应用,立足教育主体的实际需求,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系统集成、服务至上”的原则,建立更具智能性和交互性的国际中文数字资源生态,具体包括两项举措:首先,盘活现有海量资源,充分挖掘学习者的课程评论、选课人数、课程通过率等数据,梳理、择取出更多受师生欢迎的优质资源,并将“散落”在各国、各校的资源“珍珠”串成“项链”,在资源“量”的集成进程中完成“质”的创新;其次,推动资源深度应用,实施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中外联合、扩大有效供给,打造一批植根本土、服务本土的优质数字资源,规避资源“有量无质”“水土不服”等问题,助力数字资源有效融入海外各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各国的中文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四)涵育与培优:提升数字素养,组建胜任力强的师资队伍

国际中文教师是“三教”中的核心,其数字素养的提升既是影响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文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遵循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和《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文件精神,建立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及指标体系,明晰国际中文教师应具备的数字意识、数字知识、数字能力和道德,并为“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提供参照,促使国际中文教师优化TPACK知识框架结构。此外,还需要强化教师教育力度,建构“职前—在职”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一体化培训机制,常态化组织学术沙龙、研讨会、工作坊、专题讲座等活动,增强国际中文教师人机协同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指导其开展数字技术与中文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创新实践,让国际中文教师完成数字教学“适应力”到“胜任力”的飞跃。

六、结   语

强国征程,中文架桥,教育铸魂,科技赋能。文章在诠释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表征,以及高质量发展图景与样态的基础上,剖析了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四条实施路径,借此构想国际中文教育创变的未来。数字化转型是国际中文教育顺应教育变革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正处在数字化转型初期,今后还需要不断助推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创新引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在重塑教育体系的同时,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跨越式发展谋新变、储新才、开新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人民网.孙春兰强调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2-12-09)[2023-08-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209/c1001-32583449.html.

[3] 余江英,陈涵静,朱梦洁.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导向与服务转向[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2):60-67.

[4] 王辉.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进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4):131-137.

[5]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6] 杨现民,吴贵芬,李新.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数据要素的价值发挥与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8):5-13.

[7] 马箭飞.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及发展方向——在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J].世界汉语教学,2022,36(3):291-293.

[8] 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幺,怎幺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11.

[9] 祝智庭,罗红卫,王诚谦,等.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创新[J].外语电化教学,2022(4):7-17,110.

[10] 刘利,刘晓海.关于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的几点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5):1-9.

[11] 马瑞祾,梁宇.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重逻辑——从ChatGPT谈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5):112-118,155.

[12] 徐娟,马瑞祾.ChatGPT浪潮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技术变革[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3(2):41-52.

[13] 刘革平,秦渝超.回溯智慧:再论智慧教育的智慧性及发展之道[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4):48-58.

[14] 刘三女牙,彭晛,沈筱譞,等.数据新要素视域下的智能教育:模型、路径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9):5-11,19.

[15] 张缨斌,吴若乔,何雨轩,等.感知情境与人在回路的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未来:见解与提议》要点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4):11-20.

[16] 马箭飞.国际中文教育:有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6):30-33.

[17] 胡小勇,孙硕,杨文杰,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愿景与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5-15.

[18] 郑永和,王一岩.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内涵、表征样态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18-126.

[19] 张海南.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与关键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6):60-65.

[20] 马箭飞.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J].神州学人,2023(1):7-9.

[21] 崔希亮.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20,34(3):291-299.

[22] 祝智庭,彭红超.技术赋能的韧性教育系统:后疫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向[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5):40-50.

[23] 黄荣怀,汪燕,王欢欢,等.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3):3-14.

[24] 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3):3-10.

[25] 刘玉屏,欧志刚.本土化、多元化、均衡化:人工智能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1):162-169.

[26] National Standard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oject. World-readiness standards for learning languages [M]. 4th ed. Lawrence, KS: Allen Press,2015.

[27] 丁安琪,王维群.实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4):76-85.

[28] 马瑞祾,徐娟.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理论意蕴、双轮驱动与发展进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21(4):16-25.

[29] 沈庶英.翻转课堂“三步十环节”班级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以商务汉语翻转学习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6):21-30.

[30] 陈闻.基于“Zoom+超星学习通”的在线汉语教学模式研究[J].汉语国际教育学报,2021(1):100-116.

[31] 郝建江,郭炯.智能技术赋能精准教学的实现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6):122-128.

[32] 曹钢,梁宇.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新途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21(4):5-15.

[33] 马瑞祾,徐娟.语言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现实境况与未来路向[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3,8(2):43-52.

[34] CTCSOL.智慧考试技术助力来华留学工作,帮助考生圆梦中国[EB/OL].(2022-05-06)[2023-08-07].https://mp.weixin.qq.com/s/TjzzAiJBPFN1ymunnAsxsg.

[35] 张宝林,崔希亮.“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特点与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22,36(1):90-100.

[36] 人民网.继往开来,携手奋进共同开创中海关系美好未来——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EB/OL].(2022-12-10)[2023-08-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210/c1024-32584546.html.

[37]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网络中文课堂|蓬勃发展,各具特色,为海外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中文学习新选择[EB/OL].(2022-07-05)[2023-08-08].https://mp.weixin.qq.com/s/qYJH-TKTaObjT5oeAHh7xg.

[38] EDUCAUSE. EDUCAUSE horizon report(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2023-05-08)[2023-08-08]. 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23/5/2023-educause-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edi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abl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XU Juan,  MA Ruil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preferred path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o address the dual changes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new 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elp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o open up new prospects amidst changing circumstance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ointing out four aspects of the "reshaping" role of technology: reconstructing the ecosystem of smart education, forming a mutually beneficial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 leveraging the value efficiency of data elements, and cultivat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Chine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x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vis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rguing that in four dimensions of ecology, services, resources and goal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esents a pattern of resilience and flexibility as external performance, difference and individuality as intrinsic goals, openness and fairness as the value logic, and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and capacity building as inherent pursuit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mpower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ecosystem, providing tailored services, efficiently allocating resources,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Finally, this paper, considering the overall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Three Education" domains, proposes four implementation paths, namely,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governance, transforming teaching forms, consolidating the digital foundation, and enhancing digital literacy. These paths aim to contribute to the future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mar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