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 京津冀区域合作是国家重要的发展策略。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为天津市英语人才带来了机遇与契机。通过分析天津市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今发展形势探讨天津地区在深度推进京津冀合作背景下英语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新模式。

[关 键 词] 京津冀深度合作;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50-02

2014年提出的京津冀区域合作给三地的人才培养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天津市位于京津冀三地的环渤海经济区域的中心战略位置,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并关注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在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下,英语人才在天津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而新形势下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是既要保证专业英语交流能力,更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对天津地区英语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对推进京津冀深度合作有着重大意义。

一、天津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自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天津市各高校虽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及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但目前天津地区的英语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仍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英语人才培养处于传统型的培养模式

笔者通过对天津市几所高校(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和天津科技大学珠江学院)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发现: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重基础轻专业。几所高校中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种单一技能为主,且大多数学生反映像“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等课程具有专、繁、偏的现象,在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并无太多实际意义。而根据就业情况得知,大多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仍是外贸公司、外资企业等单位,这些单位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跟文学、语言学等课程并无直接或必然的联系。

其次,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型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将英语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相剥离,导致学生的个人专业方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分析及研究。据了解,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虽有“综合商务英语”“物流英语”“旅游英语”等实践课程,但大部分专业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各专业理论概念,不利于拓宽知识面,限制学生创新性思维。

最后,专业课程的教学材料存在一定或较大程度的滞后性。据了解,有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材料甚至是为了教学而虚设的,不具备任何真实与专业性。长期使用这类教学材料,非但不能保证学生接受当前最新行业信息及发展理念,反而使英语专业人才毕业后出现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差、理论难以结合实践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市场的需求背道而驰的趋势。

(二)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今社会需求

除课程设置等问题外,天津各大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上也存在若干问题。首先,大多学生存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在英语人才的实际培养过程中,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本来的英语学习参与者被迫变成了单纯的机械学习接受者。对学生的听说技能、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甚至社交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因多媒体教室资源有限,多数英语教学仍在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环境下进行,像类似商务英语等具有难、繁、偏特点的专业课程,只依靠传统书本进行教学而较少地引入例如:商务文书、商务合同等真实的教学材料,缺乏让学生了解真实专业知识的应用环境,从而导致就业后出现知识与实践之间产生鸿沟的现象。

(三)教学资源匮乏

首先,缺少“双师双能型”人才。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在英语技能与学科专业知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那些具有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的英语水平难以实现用英语进行授课、讲解专业知识等。

其次,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占比较少。虽然天津市55所高等学校都开设了相关英语专业课程,但在课程设置的创新度上,多数院校只是沿袭了普通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并额外加开了专业理论课程,违背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在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高校也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训环节,让学生难以切实感受英语专业人才岗位的市场需求。

二、为推进京津冀深度合作,天津地区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法

(一)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课程设置改革

为推动京津冀三地合作的不断深入,介于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之间的创新应用型英语人才是当前天津市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各高校应该以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核心,构建“通识教育课+英语语言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天津各高校对英语人才的培养走专业化教育模式是在京津冀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这虽对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却因过分强调专业之间的界限划分将学生的知识与视野限制在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因此,英语专业教学中应首先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通识教育,保证其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具有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然后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将来就业岗位倾向不断调整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结构和所占教学比重。朝着以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为前提、以体现应用型英语人才特色,强调相关专业知识的输入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择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方向而不懈努力。

(二)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指明学习方向

在当前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大环境下,天津各高校应采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将教师的职责由传统的“包办型”转变成“指导型”。这就需要各高校既要确保英语专业的教师有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又有其他行业的技能。教师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应将各教学材料的特点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即由原来书本知识的重复者转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者;由概念的传递者变为学习方法的实践者;由以自我为主的教育者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者和引导者。此外,各高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派送英语教师到相关专业或工作岗位上进行学术交流,确保其专业知识的同步提升;学校也可以为英文水平较高的学科专业教师争取更多的英语培训或出国访问机会,实现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

对天津地区英语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行业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为先导、以行业知识技能为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天津市有着大量国内外贸易洽谈会、各种赛事的翻译、志愿者服务和到涉外企业进行兼职和实习等实践机会和各类企业的投资和建厂。各高校可积极和企业进行合作,对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建立多种实习或寒暑假兼职岗位,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的基层工作、摸清专业方向及市场需求以便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对高年级学生,学校可向企业申请较长时期的顶岗实习或助手类岗位,如助理翻译、外贸公司跟单员等。同时各高校还应保障每个企业实践基地配备英语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引导及监督,从根本上保证英语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锻炼。

三、结论

人才培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而具有创新性的英语人才则更需要社会与高校珠联璧合。京津冀的区域合作对天津市的英语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天津各高校应认清目前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注重人才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个体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及改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下迎来天津英语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杜淑萍,王晓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用型英语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英语广场,2018(3):113-114.

[2]刘颖.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7(6):19-23.

[3]宋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读与写,2014(8):11.

[4]闫飞.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张马建.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校园英语,2017(38):2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