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丹

[摘要]从TPACK 框架视角,融合高职《物流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开展了该课程设计和实践,分析了TPACK框架在信息化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

[关键词TPACK;物流金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042-03

一、TPACK框架与高职《物流金融》课程教学

Mishra等提出TPACK框架的组成要素,是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有效整合技术所要掌握的知识。探究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构建四大要素,TPACK框架将技术融入教师知识体系,这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方向。高职《物流金融》是一门涵盖面广、交叉性强的课程。TPACK框架下数字化、在线和实验教学等技术与教学内容、方法的融合,有助于推动学生进行系统化和深度学习。TPACK框架将教学技术整合所需知识系统化化,强调教师对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的交互。本文探讨TPACK框架下高职《物流金融》课程的设计方案,旨在推进该课程教学的信息化,通过探究型学习模式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二、TPACK框架下的高职《物流金融》课程设计与实践

本文基于TPACK框架对高职《物流金融》课程从学科内容、教学法、教学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分析物流金融岗位能力,设计课程教学内容(CK)

物流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本文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项目和任务计划设计。教学项目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融资、物流结算、存货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和物流保险,每个项目下设任务,如“存货质押融资”项目包含物流质押监管融资、融通仓、物流银行融资、统一授信四个教学任务,“订单融资”项目下设保兑仓、采购执行两个教学任务。

(二)结合交叉课程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PK)

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学生分别以物流仓管员、银行结算人员、信贷客户经理、保险公司客户经理的角色完成任务;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老师设置情境,启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操作、思考、强化认识;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实训作业法,学生进行物流金融模拟系统操作,完成工作任务,教师给予指导与评价。

(三)整合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程教学(TK)

使用物流金融软件平台进行实训,通过物流金融慕课教育平台开展课前、课中及课后学习,制作微课视频辅导单元学习,采用在线考试平台,整合ERP教程、物流仓储软件手册、信贷业务手册等电子教材作为交叉课程学习的学习资源。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TPACK框架下高职《物流金融》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满意度较高,通过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了课下学习时间,加深了对岗位的认识,能将分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完成工作任务,培养了跨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TPACK框架在高职《物流金融》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TPACK框架下的高职《物流金融》课程的教学取得了成效,但作为新兴学科该课程在TPACK实施上还不成熟,存在课程内容缺乏学科整合、综合实验软件缺乏等问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发现TPACK框架在该课程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TPACK框架在高职《物流金融》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美国学者Niess等将TPACK分为了五个水平:认识、介绍、适应、探索和提升,科勒和米什拉提出了TPACK的7个维度划分。本文选取TPACK水平作为衡量TPACK框架在高职《物流金融》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指标,选取TPACK的7个维度作为该课程教学过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使用SPSS软件分析。

研究对象是参加《物流金融》课程的高职在校生,发放问卷136份,收回129份,有效126份。问卷内容包含8个测量指标,18项可测指标。8个测量指标分别为:TPACK框架在高职《物流金融》教学过程实施效果(Y)、技术知识(TK)、教学方法知识(PK)、学科知识(CK)、整合技术的教学方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学科内容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量表采用了Likert10级量度。(如表1所示)

(二)TPACK框架在高职《物流金融》课程实施的效果测评

采用SPSS19.0对结果进行信度检验,测验其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对每个潜变量的信度分别检验结果显示,各测量指标的信度检验的Alpha系数都在0.7以上,表明可靠性较高,通过信度检测。采用KMO统计量进行效度检验,对测量指标进行KMO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发现KMO测试值均大于0.8,变量间相关性较强,因此通过效度检验。

(三)输出结果分析

1.TPACK框架在高职《物流金融》课程实施的效果测量均值为7.98分,属于7-8梯级,按照Niess提出的TPACK五个水平等级,实施效果属于“探索”级水平。高职《物流金融》课程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要提升TPACK的实施效果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2.测量指标中的TK,PK,CK平均得分相对较高,都在6分以上,说明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技术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学科知识较认可。而对整合指标,如“整合技术的教学方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学科内容教法知识”及“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认可度比较低。这说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已积累了相关教学方法、知识及技术,但缺乏技术与方法、知识的整合。

3.在可测变量(问卷设计项)的均值中,TK1、PK2、TK2的值相对较高,在7分以上。说明学生较认可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教学实施效果”“使用物流金融软件的技术水平”。得分较低的项是TCK1、TPACK1,说明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技术差异化程度”与“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整合水平”不高。这说明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探究型学习模式下,学生需要课下、课堂、课后的配套资源,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信息化教学技术。

四、TPACK框架下的高职《物流金融》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

在高职《物流金融》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要结合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来进行TPACK框架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提升TPACK框架在该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以建构主义探究型学习模式为基础,总体把握TPACK框架下的高职《物流金融》课程教学设计的方向

建构主义学习要素包括学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过程。在整体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这四个要素。首先体现“情境”,在整体设计中,要整合学院实训软件、合作企业等资源,构建真实或者仿真工作环境。其次体现“协作”,在教学和实验中设计仓管员、信贷员、信贷审批等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在完成工作任务中担任不同职责,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流程;再次体现“会话”,充分互动,发挥学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最后体现“意义建构”,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合作、互动促进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和深度学习。

(二)以整合视角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三方面融合

1.推进TPK—PCK的整合。将物流金融微课视频、学习通软件等技术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引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愿。

2.推进TCK—PCK的整合。首先将该课程教学技术分为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仿真实训系统、模拟软件等多个对教学有帮助的信息技术;然后分析各种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学科内容的特点,进行优势组合,将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接下来分析TCK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整合技能训练、知识测试与物流金融仿真实训系统,指导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究。

3.实现TPACK框架下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差异化。首先分析在何处使用技术,教学中的难点和某些特定主题是使用技术的地方,例如该课程中保兑仓的工作流程是该业务的核心,在教学设计时应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接下来分析使用何种技术,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选用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策略,如涉及银行结算、银行信贷、物流保险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可以使用慕课平台进行学习;最后分析如何使用技术,这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法、信息技术和学生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与把握。

(三)完善TPACK框架下的课程设计所需的资源环境建设

1.采用TPACK框架开展教师TPACK水平的评价和激励,鼓励教师开展开展建构主义教学、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深化对TPACK框架的理解,在实践中改进教学设计。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验设计和重组,营造校园内跨学科实验环境,对物流金融业务流程进行虚拟仿真。

3.通过多方治理整合探究型学习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物流金融实训室、《物流金融》课程综合实训软件、交叉学科实验平台等课程资源。

TPACK以先进性、广域性、循环递进性和境脉的复杂性、独特性评价多维性,有利于教学设计效果及课堂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为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TPACK框架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望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ishra.P,Koehler.M.J.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6,8(6):1017-1054.

[2]Niess.M.L.Investigating TPACK:Knowledge Growthing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011,44(3):299-317.

[3]金鑫,疏国会.论TPACK视阈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6):121-123.

[4]朱广艳,刘艳芳,朱珂.TPACK框架下微课程的设计方法模型研究[J].数字教育,2015,1(1):29-36.

[5]王剑程,杨荣明,吴自爱.TPACK框架下《企业运营管理综合模拟实训》教学设计与应用创新[J].经济师,2014(4):260-262.

[6]刘红霞.基于TPACK的《网页设计》实验教学设计与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4,24(4):100-103.

[7]林丽.TPACK框架下会计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研究[J].商业会计,2015(3):120-122.

[8]阮士桂.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