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辉

[摘           要]  职业院校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现代企业持续发展都必须实施校企文化融合。在实施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存在将企业文化置于专业之外、将物质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将开设订单班当作校企文化融合等三种片面的认识,因此要实现校企文化互融共生,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园文化;互融共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84-02

一、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人人成才,高质就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目标。仅仅从专业设置对接行业需求、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来培养人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达成上述目标。究其原因,企业需要的不仅是高技术技能的员工,企业更强调高素质和高技术技能并重。优秀企业的发展不是单纯依靠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还包括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发展的内动能,这些都是依靠企业文化促成的。因此要想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企业欢迎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院校既应承担高技术技能职业人的技能培养功能,也应该承担人文底蕴、文化传承、企业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文化教育功能。

(二)促进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全面提升

习近平早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为职业院校指出了发展方向,即“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再次明确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1]。校企“双元”育人要求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通过教师队伍、专业技能、在校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六类教学要素与技术骨干、技术标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师徒传承和工作现场等六类职业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完成人才培养工作。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师徒传承等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与校园文化融合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校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承载高校价值取向、教育思想的校园文化与承载企业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共同发力,通过一系列校园活动和各种方式外化渗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促进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

校企文化融合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一是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将自身的校园文化渗透到中小微企业,进而加快企业凝练企业文化的进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理念,它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为载体的现象,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打造,广为接受,一致践行,普遍享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成型,不断完善发展”。[2]可见,企业的文化积淀是一个长期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众多中小微企业都因积淀不够,在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后续乏力。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帮助企业总结、提炼、塑造企业文化,从而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不断成熟,实现企业持续性发展。二是高职院校多与各类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会受到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其他企业就职,将会给其所在企业带去新的值得借鉴的企业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如何在产教融合中实现真融合,并且通过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实现1+1>2的效果?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在操作上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即校企文化互融共生的问题。所谓互融共生,即指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下,合作双方互利互惠、互促共进。

从国家提出职业院校“五个对接”开始,就已经明确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特别是《方案》中进一步指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要求以后,大多数学校都在多方谋划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对接,以多种方式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但是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认识并不清晰。目前对于校企文化融合不准确的认识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将企业文化放置在专业之外。这种观点认为校企合作就是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职业标准设置课程,根据生产过程设置教学过程,校企文化融合与专业无关,文化这种形而上的内容只应该出现在课堂之外,在进行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把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拿过来随便提炼几个关键词当作口号,提点要求应付过去。

一种情况是将物质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有些学校把企业的专家请进来、把企业环境植入进来、把企业生产过程引进来,持这种观点者认为职业院校全盘吸纳企业物质文化就应该是校企文化融合。

还有一种情况是把校企合作开班等同于开展校企文化融合。这种观点认为与企业联合开设了订单班,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材、安排教学与实践这就是校企文化融合。

正是这种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没有结合校情、学情开展针对性的企业文化教育,没有结合专业现状有选择地开展校企文化融合,最终导致众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缺乏特点,实施的产教融合缺少创新,人才培养规格趋于雷同。这样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连深度融合都算不上,校企文化互融共生更加无从谈起。

三、校企文化融合策略

那么到底如何进行校企文化融合,最终实现校企文化的互融共生呢?职业院校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形成院校特点的产教深度融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从专业入手,实施培“根”策略

只有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文化融合。这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采取“基因”植入,实现企业文化融入专业的全过程贯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不是简单地挂几个标语,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转变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整体提升。这首先要求学校要明确自身所在区域的地位、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以及区域产业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学校的要求,设定校企合作目标,选择符合学校要求的企业开展合作。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校企文化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选择将相应的企业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中,并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将企业文化基因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采取“浸润”培养,实现企业文化融入专业的全覆盖。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需要以专业教育为基本平台,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从初期、中期到后期的逐步渗透,通过专业教育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浸润”培养,逐步实现企业文化的全方位覆盖。其中,初期可通过创设教学环境开展企业文化渗透,中期可通过职业生涯教育、通识教育进行企业文化启蒙,后期可结合专业特色在开展体验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融入相关的企业文化要素,从而实现认知—理解—认同的转化,“突出学生‘职业性格和‘职业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就能知晓行业文化和具备一定职业素质”[3]。

(二)以课程为重点,开展固“魂”工作

建设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将多元化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有效实现校企文化融合。课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灵魂”,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就是要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改革,发掘融入课程的企业文化要素,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载体,从而实现“固魂”。一是进行“一体化”设计,全面优化课程结构。以企业文化要素融入课程为切入点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通识课程中渗透企业道德、团队意识等企业文化要素,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初步认识;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资源,将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要素分散到专业核心课程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以实训课程项目为载体,进入实训基地开展实践,从而对企业文化进行综合强化,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开展“多维”评价,将企业评价方式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企业评价员工的标准是业绩,因此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时,应改变以往“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引入企业的用人标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多维的、以岗位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成果化”课程评价体系,探索多种的非标准答案评价方式;通过“多元成绩单”的方式,建立学生“职业档案”,评估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感。

(三)以师资为纽带,实现校企文化互融共生

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要以校企双方的专兼职教师为交互纽带,以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平台为融合载体,利用平台的“双师”培养功能助力企业文化进学校。充分运用职业教育平台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升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文化在校园中的排斥反应,经过同化、异化等一系列转变,生发出更适合在职业院校推广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经过与校园文化融合后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反过来也对企业的发展成长有促进作用。

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学校与企业在产业生产和教育教学过程中互助合作,共同寻找创新发展方向,并朝着这一方向前进,从而实现现代企业的特色发展和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的共荣共生的状态。而校企文化融合就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黏合剂、催化剂,只有良好的校企文化融合才能真正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文,2019.

[2]喻小红.企业文化培养对高职学生就业及发展的价值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1):77-80.

[3]程峥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对接的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85-87.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