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晖 傅麒毓

[摘           要]  “U-S”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的模式起源于美国,传入国内后成为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途径,国家也先后出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建立合作协同的培养模式。分析“U-S”合作协同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依托“U-S”模式的内涵,有针对性地总结该模式下应当重视的教育要素,进而给出“U-S”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    键   词]  “U-S”合作协同;师范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10-02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要求中小学教师要与高校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师范生,并且鼓励各个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岗位互换,双向互聘,同时强调注重师范生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时间延长至一个学期。由此按照当前的教育形势,如何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落到实处,打造有效的“U-S”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的模式非常值得探究。

一、“U-S”合作协同模式的基本内涵

“U-S”即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模式,一般按照大、中、小三方平等以及互惠互利的原则,以中小学为主要实践基地,共同规划决策以及实施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这里的大学专指师范院校或教师教育学校。

会者教,不会者学,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代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论,“U-S”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更注重师范生教育的实践性,在教师培育领域突出解决准教师的实践问题,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师范教育问题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案。

传统的师范教育更多是师范院校承担准教师的教育职责,主要围绕大学,这种教师培养体制已经僵化,并且封闭性强,导致培养出来的准教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在教师培养方面较为单一,并不会去寻求与其他学校或企业联合办学,缺乏同外界的联系,难免会站在学校自身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最后画地为牢,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包括缺乏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性课程。教育教学方法也通常都是传统的讲授法,灌输意味强,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很难适应中小学对教师的要求。因此为了解决师范生培养上的问题,教育部专门出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决师范生的培养问题,并着重在机制上给出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协同的培养机制体制,即“U-S”师范生培养模式。该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在教师的培养上以PDS即专业发展学校来作为“U-S”模式的具体实践模式,专业发展学校就是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员所在学区的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学校改革以及教师教育可以同步进行。国内要打造“U-S”合作协同模式,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来看,借鉴了美国的PDS模式,但走的是“双导师制”,同样要求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校合作,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致力于师范生的培养。

二、“U-S”合作协同模式的构建

(一)“U-S”合作协同模式的构建要素

从国内外的“U-S”实践来看,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都突出一个重点,即教育见习和实习,师范生培养当中的实践问题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出台以后才有所改变,师范生的见习和实习是最好的实践平台,在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等方面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也为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的教师深入研究中小学的教学与问题提供了平台,可以为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提供理论支撑。在单一的师范教育下,中小学与师范教育是割裂的,师范生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短,实习效果很差,中小学在教师入职前教育当中处在边缘的位置,因此在“U-S”合作协同模式的构建当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打造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合作模式来突出实践。

为了打造师范院校或专业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打造实践基地是最直接的途径,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要素,通过打造实践基地来促进大学和中小学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很多师范院校下设有附属中小学,但这些附属学校并没有实现原本要求的创建目标,即成为师范院校的实践基地,反而将附属学校变成了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因此要强化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

为了突出实践,“U-S”合作协同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应当尽可能延长师范生的实习时间,国内要求是延长至一个学期,因为短时间内很难让师范生能够适应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是早期师范生实习的时间是很短的,即便是本科生大约只有6周左右的时间,还要排除实习准备时间和实习总结的时间,同时实习当中因为师范院校或专业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不明朗,师范生在中小学的实习实际上效果很不理想,而中小学教师也需要保证教学效果,师范生很难得到教育实践的机会,通常都是跟班学习,看中小学教师如何教学,加上实习时间短,真正能够上课的机会不多,所以延长实习时间是很重要的。

(二)“U-S”合作协同模式的思考

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U-S”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模式,关键就是要解决师范院校或专业同中小学的合作问题。

1.建立协同合作的制度体系

这其中包括宏观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以及微观的合作协同培养制度体系。其中宏观的制度主要包括国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微观的制度主要是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参与制定相关的合作机制,当然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政府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合作制度的建立要依托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战略决策以及政策法规来确定微观层面的制度。

2.围绕制度打造合作培养师范生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U-S”合作协同模式下要加入一个G,即政府,演变成“U-G-S”的合作协同模式,其中重点是U和S,G主要起到的是政策性引导支持的作用,包括给予政策支持,给予财政方面的支持等,引导U和S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由此三方要共同参与组建合作团队,领导组由大学负责合作的领导、地方教育部门相关领导以及中小学校长等领导组成,三方订立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会议的形式决定合作相关事宜,并共同制定合作的管理条例和“U-S”模式的实施方案,地方教育部门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并对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提供监督指导。领导小组下要建立专门的合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主要是大学主管合作的人员和中小学主管合作的人员,负责教师培训和师范生实习等事宜。再下一层级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双导师制问题,双师制主要是示范学校和定向实习单位同时选择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来建立二对多(一般指导的师范生为6人)的指导模式,从本科一年级到本科毕业定向培育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理论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实现双导师制的难度是比较高的,关键是如何分配中小学教师的时间,因为中小学教师也需要承担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任务,中小学教师如何深度参与师范生的培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笔者建议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主要就是利用互联网来搭建平台,创造师范生、师范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和研讨的学习共同体,以项目化课题来展开师范生的培养工作。

3.构建好合作模式的机制

重点要突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互联网平台中小学教师可以将上课的情形录制下来,并推送给师范生,让师范生去研究中小学教师上课的过程,整理出问题,中小学教师在上课之余就可以找时间和需要指导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讨论,当然师范院校的教师也要参与进来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中小学教师能够兼顾好自己的教学任务,也能做好对师范生的指导,从而可以实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师范生的深度合作。师范院校的教师则可以利用实践基地主要是校内的实训室来帮助学生进行教学模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突出师范生能力培养的内容机制调整

其中包括高校师范生课程体系改革,中小学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双导师制共同督导师范生实践。尤其要突出师范生课程体系改革。针对课程体系改革,国内外主要有三种模式:(1)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2)以整合客户才能为核心的课程改革;(3)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其中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会出现重复建设和内容交叉的问题,加上学科知识的更新和膨胀,教师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出现了臃肿、偏离专业培养目标等问题,因此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不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从“U-S”合作培养模式来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围绕教师教育类课程,将其他课程整合到专业课程当中,以提高师范生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的目标,围绕核心能力来构建师范生的培养体系,进而思考课程内容的整合,选择所需课程,并形成课程标准,筛选合适的内容进行整合,打破传统的单项技能型、单一学科型、单项任务型的教学内容,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通过构建教育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来突出实践教学,以师范生的实习过程为基准,突出听课、备课、说课、讲课、评课、课后辅导、班主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此时双师制就可以产生作用。

综上所述,“U-S”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在目前应当成为国内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重构的经典范式。总体来说,目前所研究的“U-S”模式在师范生的培养上已经开始产生了一些实效,但如何具体来打造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模式,还存在一些欠缺,由此本文希望可以通过解决师范院校或专业与中小学的合作问题来实现“U-S”模式,尽管可能有所不足,但也希望能够为师范生的培育和师范院校的内涵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晶晶,李贤智,张思宇,等.“同课异构”协同教研方式对师范生GPR能力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9):77-80,103.

[2]孔令兵.论职前教师教育中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98-102.

[3]赵李明.中小学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合作关系的机制及创新思路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35-36.

[4]王利绒.基于协同发展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提升发展对策[J].高教学刊,2017(19):54-56.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