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春

[摘           要]  职工教育培训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培训的问题。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可以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率与效果,加速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组织的发展模式与战略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应的职工的教育培训也应当是持续、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以垃圾分类教育为例,分析垃圾分类工作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究提高垃圾分类教育培训效果的方式,旨在为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    键   词]  垃圾分类;职工培训;职工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218-02

一、引言

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大力开展之中。垃圾分类关乎社会民生的发展,关乎资源的节约利用,更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但是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仍然较为单薄,积极性不高,这给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困难。

实际的垃圾分类工作分为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属于前端,分别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而后两个环节分别是分类后垃圾的运输与分类后垃圾的最终处置。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前端环节,该环节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紧,是人民群众每天面临的实际问题所在,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工作最为艰难的地方。目前,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率先从公共机构开始强制执行,垃圾分类管理以城市为单元,以社区为网络,以公共机关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行。为了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的管理工作,各类公共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切实明细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要义并掌握有效的处理方法时,他们才能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一起逐步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好,从而有效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的建设。

二、垃圾分类教育培训中存在问题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还处于推进的初期,试点单位对此都存在一个逐步认识、深入了解的过程。垃圾分类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学习、成长中。因此,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垃圾分类的培训教育模式单一且较为粗犷,没有根据不同人群的接受程度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困难,需要得到重视与解决。

(一)对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缺乏足够重视

经过前期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在公共机构如火如荼进行并逐步推广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垃圾分类前端环节的实际推进效果并不理想,垃圾分类的准确度与相应的宣传知晓并不匹配,这在很大程度是垃圾分类教育的缺乏重视所致。垃圾分类的教育十分必要,因为垃圾分类对人民群众来说是一项新事物,对于国家来说是试点执行的新政策,对其认识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工作进展的缓慢,而想要提高认识,必须加强相关的教育,让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真正深入人心而不是浮于表面。目前看来,虽然各个单位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培训与教育,但是垃圾分类的相关方法、知识的培训停留在表层,碎片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并没有利用相关的工作人员形成系统的垃圾分类管理理念,也不利于垃圾分类教育在社区的推广;同时,垃圾分类的教育也缺乏对垃圾分类理念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垃圾分类投放的实际操作中,应当重视垃圾分类背后的环保观念教育,增强绿色环保意识与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垃圾分类教育工作真正做好。

(二)教育培训方法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

总体来看,目前各个公共机构、社区以及街道办等对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方式以宣传为主,授课为辅,培训教育方式较为简单,严重降低了工作人员与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实际的培训效果也不够理想。

首先,重视宣传不重视实际效果。尽管多数公共机关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普遍很大,采用贴宣传画、拉横幅口等多种宣传的方式,让垃圾分类走进社区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广泛讨论,但却只是停留在宣传的程度。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实际渗透度不高,人民群众的实际参与度不足,从而导致这些教育宣传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指导度很低。其次,教育模式简单,缺乏创新。目前对于垃圾分类的教育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一手宣传一手开培训会进行培训,借由公共机关人员带动推广到全社会。垃圾分类工作与人民群众最相关的是垃圾的分类投放,而仅靠开会教育培训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操作相匹配,导致实际的垃圾分类投放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没有因地制宜采取多层次教育模式,教育效果欠缺。垃圾分类的最终执行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但是不同人群对于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需要更长的消化时间,而目前的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并没有区分不同学习人群,采用统一的教育方式,所以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目前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还是以街道社区为主,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其他各个部门参与度不高,并且相关的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为垃圾分类的系统化进行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垃圾分类教育培训模式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的培训教育应当形成系统的体系,以城市带动社区,以社区带动居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垃圾分类的工作不同城市标准与规范不一样,应当因地制宜地进行培训管理。例如上海市的垃圾分类有四类标准,从垃圾源头分类到小区的物业管理规定都不一样,相对应的教育培训方式不同城市也应当有所区别。公共机构对于职工的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可以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分类投放标准并强化监督管理与培训效果的检验,使公共机构可以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社区街道办等对于垃圾分类的培训管理可以寻求与本区域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根据区域内人口的年龄、教育等分层培训管理,从而达到理想的培训结果。

(二)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教育的核心理念

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最为重要的是转变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让广大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社会民众自觉自愿参与其中。公共机构在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时首先应当作好职工的观念教育,垃圾分类工作本质是人的工作,要想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的精确度,必须要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将其行为变成一种自觉行动。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垃圾分类对国家发展、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例如可以以街道社区为定点,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的宣讲,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可以在公交车、公园、社区街道等公共区域投放垃圾分类宣传的广告;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去观看垃圾处理的纪录片或者是实地参观堆积垃圾山,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领会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三)采用多元化教育模式

垃圾分类的教育工作推行除了加强人们的观念教育之外还应当创新教育模式与宣传方式。可以借助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的活动,采用趣味学习教育的方式并辅之以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垃圾分类教育尤其是垃圾分类投放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方法选择上公共机关、社区街道办等应当结合自身的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比如公共机关可以一方面定期举行垃圾分类的线上检测,明确分类的标准,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对于表现优异者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另一方面在线下垃圾分类投放实际操作中组织实操活动,将线上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并且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对于一些疑难的垃圾分类进行讨论。同时有条件的公共机关可以建立起垃圾分类环保教育示范基地,组织社会人群走入基地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垃圾分类的系统过程,从而真正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社区街道办在线上方面可以借用新媒体策划,利用微信、QQ等软件组建社区垃圾分类群,采取趣味的答问奖励活动,以家庭、楼道等为单位进行垃圾分类的竞赛,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线下方面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作息特点,可以进行多次数、短时间、长周期的社区宣讲教育,培养良好的氛围,让社区居民在趣味中学习,使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可以有效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健全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垃圾分类的培训教育还必须配套一系列的考核评价机制。垃圾分类工作目前还停留在自主监督督导阶段,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所欠缺。对于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应当配备专职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建立起统一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模式。垃圾分类的教育考核应当分为两部分,一是相关工作人员与组织机构的教育培训考核,可以参考绩效评价方式,突出可操作性。时间上采用季度评价考核与年度总结相结合的模式;方法上采用自我评价和组织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上在整体要求基础上细化垃圾分类的具体内容。对于考评结果进行公示,对于表现不好的加强教育培训学习;二是城市居民的考核评价,社区街道办等可以以楼道为单位,将垃圾分类的学习培训实践情况与适当的奖励相挂钩,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鼓励社区之间的竞争比赛,将考核不局限于个人,更要考核社区的垃圾分类教育推广工作的效果。通过这样上下结合的模式,才能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南宁市已经引入了第三方考核机制,通过招投标委托第三方公司机构对全市的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评,每月一次。

四、总结

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职工教育培训。想要建立起长效循环的垃圾分类体制,必须加大垃圾分类的培训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地持续做好宣传教育,让垃圾分类的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将之付诸于实践。以点带面,以公共机关带动社区群众,以社区街道形成网络,以城市推广普及到全国,使更多的人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明确垃圾分类的标准,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从而推进绿色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华丽.新思维开启职工培训教育新模式[J].人民公交,2017(5):89-90.

[2]韩国俊.浅谈现代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改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2-3.

[3]李少华.现代化的供水职工教育培训模式优化与创新[J].科技展望,2016,26(33):300.

[4]刘娅汐.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及创新模式探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9):101-103.

[5]符柳红.新时期林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5(8):29.

[6]梁书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J].环境教育,2019(7):59.

[7]文怡.垃圾:从分类处理到资源化的“化腐朽为神奇”[J].今日科技,2019(7):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