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曙芝 张玉红 赵跃 索虹蔚 殷春

[摘           要]  在医教融合背景下,为适应国家全面实施母婴安静计划的目标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助产人才队伍,通过高职院校助产专业与专科医院深度合作,紧贴临床助产岗位需求,通过真实的临床情境,实施校院双主体 “床边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训”一体,提高助产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

[关    键   词]  医教融合;双主体;床边教学;助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022-02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有关全面实施母婴安全计划,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目标[1]的提出,使妇幼健康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指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正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转变。[2]作为培养助产专业人才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在医教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的大背景下,加强助产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适应助产岗位需求,具有较高母婴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是一种把企业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3]鉴于此,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助产专业与盐城市妇幼保健院自2016年起,为深化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配套进行了“床边教学”改革。

一、双主体“床边教学”模式的开展

“床边教学”是指教学活动直接在患者面前进行,因其是在真实的临床情境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故被公认为是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和岗位胜任力的最有效方法[4]。采用校院专兼职“双主体”教师共同负责“床边教学”的实施,可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驾驭组织床边教学的能力和临床兼职教师前沿的临床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案例,增强床边教学效果。

(一)教学准备

1.明确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护理学院2015级助产1、2班共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助产1班50人,助产2班50人,均为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进入我院,学制三年,两组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及基础课成绩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助产2班实施“床边教学”模式,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助产1班校内专任教师授课。

2.明确岗位群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临床助产专家和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课程教师研讨会,进行头脑风暴,认真分析助产职业岗位群,确定用于开展床边教学的岗位为产房、产科门诊及病房、妇科门诊及病房、计划生育门诊、儿科门诊、儿科病房、儿科重症监护室及手术室。

3.确定开展“床边教学”改革的课程

根据助产师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研讨商定,助产技术、妇科护理和儿科护理列为床边教学模式授课课程。其中理论授课地点在学校,实践教学安排在医院。理论部分由临床兼职教师授课,实践部分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

4.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中专任教师是在担任助产专业三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中随机抽取,临床兼职教师则为上述教学岗位的护士长或护士以上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团队成立后,进行职业教育理念、PBL、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的进一步培训和强化,并共同讨论“床边教学”模式的组织方式、授课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以更好地发挥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作用。

5.制订授课计划

为了具有比较性,助产2班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计划与助产1班相同,但在内容安排上,前后略有调整,以利于见习内容的完整性和时间安排的方便性。

6.制订教学进度表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课程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结合医院孕产妇收治、妇科、儿科住院患者收治疾病种类,合理安排。

7.组建学习小组

在自愿的前提下,专任老师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沟通能力强、知识扎实、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习科学配置到各小组,保持组间的同质性,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公平竞争。

8.编制课前导学教学包

专兼职教师课前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及标准,结合具体内容讨论确定教学方法,并提前编制好课前导学教学包,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授课内容;教学包具体内容包括: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学生分组情况、预习任务(学习目标、查阅与疾病相关资料、前沿研究或拓展知识链接、本节知识点)、教学具体组织及安排。教学包可依据教学需要以一个章节、一种疾病或一次课为单位进行编制。

(二)“床边教学”的实施

“床边教学”的优势是贴近临床、贴近岗位,贴近患者,学生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并可边看边学边做。授课老师可选择典型案例,以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做好启发、引导、总结、提升。床边教学流程主要包括:

1.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典型的情境案例,并结合知识点提出相应问题,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探究活动的内驱力。设计情境的方式很多,可以从岗位工作任务、特殊人群等方面入手,形式可以多样,如讲案例、提问题、操作等。

2.收集资料,自主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给出的典型案例,结合课前导学中的学习任务,通过查看病历资料、与患者沟通,收集案例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结合课前的知识预习,进行自主、有效的思考、梳理,对要掌握的知识有所认知和理解,对不能完成的任务,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生成。

3.团队研讨,探究学习

对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团队成员研讨探究来解决。为使团队高效率完成任务,需提前确定1名组长,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则要由团队成员合作完成。每名成员都要充分参与互动交流,对研讨问题,各抒己见,发表个人对任务的解读和解决思路,提升任务的完成度,优化任务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组长要及时对合作学习的进度、方向、程度进行适时调控。

4.展示汇报,总结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主学习和团队探究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让其他组同学或老师来答疑。老师对成果的展示形式进行组织和掌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由小组指定人员按顺序进行汇报,同组成员进行补充;组间相互质疑答辩等。展示过程中,老师及时进行导学,适时点拨、追问、纠错等。最后,应对各组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学生认识不清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寻找规律。

(三)教学评价

我们编印的“临床工作岗位助产专业核心技术学习手册”,既可记录每次“床边教学”的内容、场所、授课老师,还针对性地设计岗位核心技术操作流程、思维能力训练典型案例,学习体验记录等;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设计了个人小结、自我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评价指标根据完成任务的正确率;问题解决的全面性、准确性;操作完成的规范性、正确性等,采取全过程形成性评价。

二、实施双主体“床边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助产专业岗位需求为标准,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助产、母婴保健和护理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现代护理理念、人文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产科、妇科、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等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明确人才规格定位

按照调研分析省内外现有助产人员素质及工作需求情况,具备必需的临床思维和技术能力,我们明确了培养大专层次的助产人才的定位。按此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在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的界定。

(三)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助产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医院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按照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坚持以助产职业能力教育为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整合和“床边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实际需要为依据,以“少而精”和“实用性”为定位,以“科学整合、合理编排”为原则,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尺度,使多学科繁多的知识有机结合,密切联系、精简优化,减少重复内容和教学时数,将知识进行删繁就简、削枝强干,合理取舍,有机整合,使之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学校和医院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双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实施专业教学。

(五)“双教师”“双场所”共同主导“床边教学”实施

聘请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组织与实施。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由学校专任教师与医院兼职教师按照1∶1组成课程组,并分别任命1人为课程负责人组成“双课程负责人”。理论基础教学及基本技能训练在学校完成,专科技能实训在临床岗位完成,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养成基本的职业素养。

(六)构建校院双主体“床边教学”模式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合作办学制度,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加大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力度,优化教书育人环境,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管”氛围,为校院双主体“床边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七)学生综合素质及核心胜任力得到提升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实施“双主体”“床边教学”模式改革的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在助产专业知识、助产专业技能、基础护理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方面得到提高;岗位胜任力得到了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床边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提高了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5.

[2]梁宏.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困境及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72-76.

[3]李绍华,孙永华,苏刚.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68-70.

[4]徐剑鸥,曹松梅,罗彩凤,等.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床旁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2):198-201.

[5]魏志明,夏立平,陈国忠.医教协同培养基层护理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90-92.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