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           要]  对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发展模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制度,完善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组建心理委员小组,扩大培训面和宣传面;实现校、院系结合,充分发挥院系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把这支队伍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142-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天津大学在第一届全国高校的首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班级大学生心理委员制度,此后国内众多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心理委员制度也开始逐步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规范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开始积极探索班级心理委员的建立制度。班级心理委员会的建立制度主要是指近年来我国高校借鉴西方教师和朋辈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所做的一系列探索与创新尝试,以期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心理教师的匮乏等现实问题。[1]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班级、宿舍成员中设立专门的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相关工作职责的班委成员。[2]多年的实践证明班级心理委员在对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心理干预中已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日益呈现出心理委员选拔不严格、职责不清晰、工作难到位等突出问题。

因此,在探讨心理委员如何将校园学生在校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有效深入覆盖各个班级、宿舍、个人,及时地准确掌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引导在校学生积极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以及成功地组织实施了针对校园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有效干预等诸多问题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心理委员的现状

(一)心理委员的选拔方面

在选拔、培训以及考核等相关的工作当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人品好、素质高、乐于助人、热爱并懂得回报社会的心理委员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选拔符合资格的心理委员。各大高职教育院校目前选择班集体核心管理人员以及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委员主要是通过其他班委或者领导兼任、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指定以及集体民主选举等方式。同时,心理委员中也存在着班级管理队伍不稳定、一年多换、流动性大、其他班委兼任、主观能动性相对较低、角色转换缺乏意识等情况。据笔者调查,很多专业高职院校对选拔班级领导和心理委员的资格选拔条件较为宽松、筛选的程序不够严格、规范。

(二)心理委员的职责方面

当前各地的高职专科院校对心理委员实际工作的职责主要重视的是四个基本方面:关注、倾听、宣传、报告,但是在其实施高职院校心理委员的实际工作职责能力定位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最初,高职院校里的心理委员可能会面临不知道不清楚怎样将自己负责的工作较好地推动下去,因为专业知识欠缺、能力有限,可能在担任工作职务、承担职责的时候有困难;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委员也是同龄人,可能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和困惑,所以当他们遇到一些疑惑和不解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的时候,其余的心理委员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额外的心理压力,心理委员也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所以,高职院校相关部门都需要更加认真地思考心理委员的责任和定位等问题,避免出现对心理工作委员的期望职责能力较强,但是完成目标的实际能力较弱,能力水平较低无法匹配高标准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下,还要进一步将实际的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委员的责任相匹配。

(三)心理委员的工作方面

(1)现实的心理困境,一部分心理老师和委员不完全知道如何正确开展自己的工作;部分同学对心理老师和委员的知识和工作吃力不讨好,容易因此引起一部分同学的批评和误解。(2)信任问题,有些同学可能不喜欢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或一些真实的想法、经历完整地吐露给心理委员,没有充分地信任他们的工作能力,对他们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缺乏信任感。(3)工作多流于表面形式,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内容是对上交学校的心理老师工作晴雨表及对心理问题表现异常的学生关注。

(四)心理委员的专业知识方面

虽然各地的高职院校也对应届新生的心理委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但是由于其制度、资金、人员配备等问题,高职教育院校对心理教师和委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往往存在着培训次数少、内容空泛、效果平平等问题,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委员专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可能会直接影响老师和同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专业性的充分认可。

三、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发展模式探讨

笔者建议从以下三点对心理委员的发展和建设进行分析和深入探讨。

(一)规范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制度,完善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

心理委员遴聘和任用的具体方法可以明确规定任职选拔条件和任职程序,心理委员基础的选拔机制就是其选拔工作机制。在选拔程序方面,可以由辅导员或集体推荐,也可以班集体中公平公正地选举,还可以有自荐等方式;至于心理委员的任职条件需要对人选的性格、特长、个人意愿、人际关系以及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考量。班级内提议男女各设置一名心理健康工作员,一旦任命就不要随意地替换,保证这项工作进行的连续性。

首先,要保证心理委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需要对选拔的心理委员进行各种线上和线下的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培训资源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前和开展工作期间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工作技术水平、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等能力。

其次,要防患于未然,需要明确心理委员的责任。心理委员不仅仅只是对班级里的同学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关心同学的心理动态和对求助的同学进行指导与培训,反馈学生的心理信息及协助班级心理学生应对危机的干预,还应包括遵守保密原则,及时撰写学生的工作日志,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鼓励班级同学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

最后,还需要制定《心理委员考核办法和激励政策》制度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和激励,按时考核心理委员的工作,抽查其工作报告,从而评比出优秀的心理委员。

(二)组建心理委员小组,扩大培训面和宣传面

首先,班级成立心理委员小组,由班级心理委员当选小组长,宿舍长为成员。室友之间彼此比较了解,容易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彼此间更容易愿意互相倾诉和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其次,需要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进行提升,并且拓展培养心理委员的范围。各院校要尽可能地利用全国高级院校组织的心理委员培训的平台,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助人技巧、交流技巧,分辨心理疾病以及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相关心理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最后,积极创新心理委员工作的方式,利用“互联网+”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心理学相关知识和信息,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

(三)实现校、院系结合,充分发挥院系的作用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构建了三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即“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以有效地解决其工作矛盾,但是大部分院系的心理咨询师工作站始终没能真正充分发挥其作用。各个院系需要有一位辅导员负责心理工作站的工作,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各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落实到各个班级、宿舍。

四、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发展模式的建议

(一)加强对心理委员的组织管理

完善工作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讯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二级学院的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共同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的工作网络。创立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逐级组成的“四级”预防和控制心理健康问题的体系。

(二)明确工作身份与职责

心理委员主要承担班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是班委的成员,并不适合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所以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心理委员承担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责任。通过班会活动、党团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对每位同学的心理简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当同学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或者有心理障碍时要主动寻求具备一定专业心理知识和能力的人的帮助。其次,经常在学校和班集体中组织有关心理健康和教育宣传的活动。可以时常关注学校和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计划情况,例如可以组织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讲座等活动,并在心理健康日等时间设计心理健康话剧等节目。最后,通过各个渠道重点关注异常的心理问题和危险信号。心理委员需要经常通过各个渠道关注各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同学发出危险的信号,或者有些异常的心理状况问题要及时向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反映情况,帮助这些同学尽早治疗,尽快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有效利用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信息的不断发展,心理委员要擅长发挥网上课程不制约于时间、地点并且线上课程妙趣横生、短小精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课程;还要及时通过朋友圈、QQ动态以及群聊信息等方式经常关注同学一定时期内的动态信息,发现一些带有危险信号的信息,需要迅速做出应对计划及策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掩饰性低、快捷等多种特点,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与在校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及时地发布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信息。

五、小结

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高职院校刚刚建立和起步,任重而道远。目前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其选拔和培养问题值得重视,高职院校在选拔和培养班级心理委员的过程中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班级心理委员选拔和培养的新方法、新思路,把这支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2]张丽琼.高校心理委员之有效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150-151.

[3]侯保航.高等院校班级心理委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探析[J].校园心理,2018,4(16):160-16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