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咏欢

[摘           要]  情感教育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原则,开发有利的情感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情入手,以情说理。从培养多向互动式的理念、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情感教育的改革创新。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育;方法;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05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年来,思政课在课程建设及教学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创新,但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情感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动机和兴趣等内心体验,这与思政课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高度契合。“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1]思政课教师可以把情感教育纳入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原则,开发有利的情感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情入手,以情说理,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一、培养多向互动式的理念,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认为,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中,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尊重、满足与快乐,使内心情感外化为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

首先,要实施情感教育,教师需有情,才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思政专业,才会有兴趣和热情研究教学的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学中,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变快,影响力增强,教师与学生拥有获取信息的平等机会,打破了教师拥有绝对信息的支配权。人工智能时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导学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求知的问题,学生成为知识获取与情感体验的主体。单向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反馈学生的思想、情感、喜好等信息,而大数据让教师和学生都以数据形式被对方了解,包括学生的情感状态、认知困惑和情感困惑。从原来单向灌输式的教育逐渐转变为多项互动式的教育,一方面教师通过大数据动态把握教学情况的实时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适恰的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规划学习时间和选择学习内容。这种多项互动式教育改变了教师权威者的形象,提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

多项互动教育模式改变原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状态。亲其师,所以信其道。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学生沟通,学生受其感染,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人格上感动、感化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情感教学是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教师的言语和动作所倾注的情感表现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还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教学课题在课程导入、语言表达、内容设计、师生互动、实践锻炼等教学环节实施。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进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难易适中;其次,教师掌握好讨论的方向和节奏,进行适时启发、引导、鼓励;最后,教师需要对整个讨论环节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通过即时鼓励,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一些高校以移动互联发展为契机探索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学平台,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学平台是解决课堂学生数量大、讨论问题难的有效探索。”[2]不少思政课教师已经使用超星、蓝墨云等手机教学APP,在其界面开设话题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及时在APP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线上的自由讨论、发言,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从学生的思维、情感特征出发,精心设计讨论的主题,以即时线上的课堂讨论方式,实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理解,形成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获得学生的情感接纳。

(二)多媒体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案例、教学材料,能够恰当地说明、解释预设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习惯使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媒介,创设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能更直观、形象地讲述课程的知识点,刺激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思政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把“多媒体”作为讲授知识点的工具,还可以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与情感需求,挖掘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与潜力。

(三)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创建适宜的情感氛围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思政课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或氛围,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在开展情感教育前,教师需认真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以丰富积极的情感带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固定的场所无法承载新技术的海量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随时承载和传递各种数据,大大提高传播的效率。“VR技术可以让学生参与、沉浸在特殊的思政场景中,让远程、历史的场景进入课堂,并让学生有参与感、体验感,从而提高思政教学的亲和力。”[3]教师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特殊的思政场景,使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情感和富有激情的氛围中开展,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主动思考、认真观察、体验感悟,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与素质。

(四)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一种包含自主体验、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形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两种实践模式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达到触发情感、升华思想、提升能力、养成品质的目标。课堂实践可以通过知识竞赛、学生讲堂、辩论赛、情景剧表演、征文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参观学习、自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形式,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与服务,有利于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习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转化为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的区域,教师可以结合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潮州涵碧楼、韩文公祠、茂芝会馆,汕头大埔会馆,韩师抗日战争期间的揭阳办学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学习、调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现实与历史,从而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使命感以及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居、文物保护单位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教师讲解伟人的感人事迹,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部分革命纪念馆已经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参观的人员只要带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可以观过去某个历史事件的片段,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气质和个性。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似置身于历史之中,情感受到强烈的刺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五)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是在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基础上,提炼教材体系的基本理论、重点和难点,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形成以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的方法。

专题教学法需要教师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每一个专题集中讲述某一重大理论或解答某一实践问题。在开展专题教学前,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围绕“讲什么、怎么讲”问题开展集体备课,使教师集思广益,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展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思政课的内涵。我校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院(系)党政负责人、辅导员等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老师,发挥其在政治、阅历方面的优势开展专题教学,拉近青年学生与党和政府的距离,有利于青年学生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使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舆论环境。

教师在开展专题教学前,可以从大数据中获取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设计教学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也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AR等技术,丰富课堂体验形式,增强新鲜感和趣味性,真正让思政课程走入学生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2]唐登芸.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向深度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4):64-70.

[3]黄欣荣.大数据时代思政系统理论的创新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32.

◎编辑 武生智